翻译实践中的语义泛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耀
摘要: 语言中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部分,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词汇中词的意义也不是静止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活的语言共有的现象。在长期的语义演变过程中,有些词语的语义被泛化,包括语义的扩大、具体语义转化为抽象语义和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
关键词: 翻译 实践语义 扩大词义 转化语义泛化
一、引言
中外翻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对翻译实践曾提出过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陈西滢的“形似”、“意似”[1](P320),英国坎贝尔・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法国艾蒂安・多雷的“翻译五原则”,美国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2]等。尽管他们的提法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译文在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能够自然、通顺,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在长期的语义演变过程中,有些词语的语义被泛化,包括语义的扩大、具体语义转化为抽象语义以及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语义泛化的不同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具体分析。
二、语义扩大(Broadening)
语义扩大亦指“泛指化”(generalization),是指词义由专指到泛指、由狭窄到宽泛的演变。如英语中的“butcher”原指“杀羊的人”,现可泛指所有的“肉商”、“肉贩”、“屠户”;此外,该词还具有“刽子手”、“残杀”、“破坏”等义,不仅作名词,亦可用作动词。再如,汉语中的“沙发”乃英语借词――借自英语“sofa”。说也奇怪,时至今日,汉语“沙发”的含义扩大了――英语叫做“sofa”的,汉语固然叫“沙发”,英语不叫“sofa”的某些“chairs”,汉语中也被叫做“沙发”了。例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第641页中一只sofa、一把chair和一张armchair,可我们看了,却只承认那把“chair”是“椅子”,却不承认那张“armchair”是“椅子”,而说那是一张“单人沙发”。以此为背景,在招待外国朋友时,曾多次发生过误会:中国人指着汉语叫做“沙发”的“chair”对外国朋友说“Please sit here in the sofa.”外国朋友听了很纳闷,这明明是“chair”,怎么你们把它叫做“sofa”呢?而他们中间比较直率的,当场就指出“You mean the chair?”甚至说“Why,it’s a chair.”[3](P43)。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和外来词语数量的不断增加,一部分外来词在汉语的环境里逐渐派生了新义,如“克隆”,本是对英语“clone”的音译,最初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植物学、动物学和医学等领域,原义为“单亲繁殖”或“无性繁殖”,多作名词用,后来也作动词用。如今,在保留科学术语意义和用法的同时,其使用领域逐渐扩大,又派生出许多普通意义和用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词。
由此可见,语义扩大化和泛指化的结果使许多词语变成了多义词(polysemous words),增加了翻译选词的难度。
三、具体词义向抽象词义的转化(Semantic shift from concrete into abstract)
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由客观到主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体总是先于抽象。因此,表示物质对象的具体名词首先被人们认识、熟悉,并从中提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形成抽象的概念。英语中常出现一些字面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实在或形象的词句,但从上下文所表述的精神实质来看,作者的真正意图有时并不强调这些词句所表达的具体事物或概念,而是着意于一些概括性的、泛指的或一般性的事理。譬如用deadlock(打不开的锁)来指“僵局”,用circulation desk(流通桌子)来指“借阅处”。如:
(1)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ing about Israel’s lack of preparedness for the October war plunged the country into a new political crisis last week.人们在事后指责以色列在十月战争中缺乏准备。上周,这种指责将以色列推入了一场新的政治危机。[4](P239)
(2)In the modern world salt has many uses beyond the dinning table.在现代世界里,盐除了供食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再如英语中的“green”是个常用词,一看便知其意义为“绿”,但它的词义并非都是“绿”,在理解和翻译这个常用多义词时,就要注意它与左右邻词的搭配,否则就容易搞错。如a green Christmas(温暖无雪的圣诞节);a girl green from school(刚出校的姑娘);a green old age(精力旺盛,老当益壮);be 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in the green tree(处于佳境);keep the memory green(永记不忘)等。
另外,人人都知道“hand”是“手”的意思,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I had a hand in drafting the contract.我参与了合同的起草。
(2)Give me a hand with this desk,will you?帮我搬一下这张桌子好吗?
(3)We need three more hands.我们还需要三个人手。
(4)My watch has only two hands.我的表只有两根指针。
(5)He had a bad hand in the game.他拿了一手滥牌。
(6)Many young men asked for her hand when she was only sixteen.她才16岁就有很多青年人向她求婚。
(7)He writes an extremely good hand.他写得一手好字。
以上七个句子,英文的“hand”均不可简单地用汉字“手”来表述。可见,死死记住“hand”就是“手”,“手”即是“hand”,是很难理解翻译上述各句的。
四、专有名词的词义泛化(Antonomasia)
专有名词词义泛化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普遍。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语义演变方式。作为后者,专有名词在长期的历史沉积中已被赋予特殊的语义或寓意,而其专有的概念意义已被淡化。当然,这种特殊的语义或寓意与专有名词的原意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英语中的“Judas”常用来指代“traitor”(叛徒)。犹大原是耶稣十二使徒中出卖耶稣者,现在则是叛徒的代名词。
语义泛化的专有名词既有人名,也有地名,既有真实历史人物名称或地名,亦有作品人物名称或地名。如英语中的“Sandwich”,作为名词的意思是“三明治”、“夹心面包片”、“夹层板”,作为动词的意思是“插入”、“夹入”,作为形容词是“夹心的”、“夹层的”。“Sandwich”的这层语义源于一位真实历史人物――John Montagu,4th Earl of Sandwich(1718-1792)。此人曾出任英国海军大臣,嗜赌成性,经常24小时不离赌台而以自己发明的面包夹肉充饥,因此而得名。[4](P59)再如:
(1)...and after some cogitation he decided that it would be as well to enact no Romeo part just then――for the young girl’s sake no less than his own.(T.Hardy: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考虑了一番之后,他决定那时候还是不扮演情人这个角色为好,――为了自己,更为了那年轻的姑娘。(T.哈代:《卡斯特桥市长》)
(2)Hygeia herself would have fallen sick under such a regimen;and how much more this poor old nervous victim?
按照这样的养生之道,别说这可怜的老太太了,就连健康人也会害病。(Hygeia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5](P25)
(3)It’s not easy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at club――they want people who have plenty of money to spend,not just every Tom,Dick,and Harry.
要参加那个俱乐部并非易事――他们只吸收手头阔绰的人,而不是普通百姓。(Tom,Dick,Harry都是英美常见的人名,这里泛指任何人。)
以上都是人名的例子,真实地名作为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通常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如英语中“Waterloo”与汉语中的“麦城”均有“失败”之义:前者源于英普联军于1815年6月18日大败拿破仑军队于比利时南部滑铁卢(Waterloo)的史实;后者为蜀汉名将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被吕蒙击败后的败走之地。
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现象不仅仅限于人名、地名之类的专有名词,还有其他类别的专有名词,如书名、商标名等也有语义泛化现象。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 1961年出版了一部名为Catch-22的小说《第22条军规》。小说中的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神经失常,可以不执行飞行任务而回国,但必须自己提出申请。然而,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申请停飞者,则充分证明其头脑清醒,神经正常,所以不能豁免飞行任务。这是一条实际上自相矛盾、无法执行的规定。据此,Catch-22常被用来喻指“无法摆脱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局面”。如:
It 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22 situations,you a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 are damned if you don’t.
这真是又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
另外,商标名的语义泛化现象也很常见。如我们最方便、最普遍的冷食恐怕要数棒冰了,方言中的“冰棒”或“棒冰”在普通话中则是“冰棍儿”。也许我们的冰棍儿在美国人看来颇有异国风味,所以在美中友协办的刊物New China(1978年秋季号第43页)的一篇文章中就干脆借用了汉语,叫它“bing gunr”,还在括号里加注“popsicle”。在美国,这“popsicle”原是由“pop”和“sicle”合成的一种冰棍儿的商标“Popsicle”,后来才用做普通名词而表示“棒冰”的。再如“Cadillac”原为美国一流品牌轿车的商标,现已引申为一流名牌产品:the Cadillac of Chinese tea(中国一流名茶);the Cadillac of German beers(德国名牌啤酒)。商标名称的语义泛化现象在日常交际中已失去了作为商标名称的本意,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具有新典的功能。
五、结语
由此可见,语言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语义,而其原有的意义却被淡化了,其中语义泛化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一定要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意义变化,掌握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