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红梅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还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应用,记住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而离子在电极上放电顺序不做要求)。(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练习、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3)本节内容中关于电池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动机。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全面推行新课标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课的开始,应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课的开始和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如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节课中,必须明确决定气体微粒间距的因素是什么,设疑:(1)夏天,自行车车胎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温度)(2)节假日放飞的气球最后到哪儿去了?(压强)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把激发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答对的习题。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1.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2.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3.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的化学教学方法有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教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教后反思是教学设计的有益部分
  我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节有以下反思:
  (一)教材处理方面。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程包含教材、教师、各种资源,因此本节作以下调整:
  1.从生产、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增加二氧化硫污染的3个图画和污染来源的视频,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改两个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师生合作设计了二氧化硫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方案,对课本漂白实验作了改进。因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环保。
  3.结合所学的知识,增加让学生讨论二氧化硫的污染现象及防治方法。
  (二)在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力求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从知识结构角度去讲授。具体处理如下:
  1.讲授SO2的性质力求提要求,让学生设计可行性实验。
  2.整个过程设计多次合作实验和问题探讨,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合作互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情感、态度方面。在教学中努力体现STS教育,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养成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化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辩证看待二氧化硫,本节除了讲授二氧化硫的危害,还讨论了几种变害为利的做法。
  该节课最终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难点,调动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感到今后的教学有待优化:如何更好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和学生评价方面。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有一定的策略,如四人一组还是三人一组,谁是小组负责人,谁是小组代表发言人,等等,应事先安排好。
  由上可知,化学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