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视阈下教学设计之巧与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澜教授好课五实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认为,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课。《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年版)》亦强调核心素养和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实施建议上还提出“探究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此视阈下的教学设计,笔者总结出巧与实的策略,下面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具体阐述。
  一、巧“言”实“文”,重“言”更重“文”
  作家贾平凹推崇:“话有三说,巧说为佳。”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会割裂“文”与“言”之间的关系。
  所谓巧“言”实“文”,“言”在“文”中游。如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为何烛之武只身赴险,他是如何去的?夜缒而出!“缒”,左边一个绞丝旁,右边一个追字,意指他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着去的,且孤身一人深入虎狼之秦,义勇精神溢于言表。
  引人入胜,悬念过渡,架桥搭梯,行云流水。如过渡到探究问题“揣摩烛之武郑伯等人对话”时,教师可预设师生对话如下。师:“如今兵临城下,间不容发,郑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何以见得?”生:“晋军涵陵,秦军氾南。”师:“郑国该怎么办,战?”生:“实力悬殊,打不过。”师:“逃?”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师:“降?”生:“尊严何在?”师:“《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于是定下计策,瓦解秦晋联军。谁能担此重任?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如此学生方可进一步理解郑国之难、烛之武之智,为探究人物个性做铺垫。
  言文并重,重“言”更重“文”。教师可利用信息平台让学生自主完成字词检测与答案核对以及拓展阅读,在明确个性、共性问题后根据新获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于课堂集中答疑,留下充足时间让学生提升“文”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如将课外阅读材料《春秋打仗讲“礼”,不以阴谋狡诈取胜》上传至信息平台,让学生限时阅读,课堂上教师再总结:贵族精神——多指物质富有且精神高尚伟大的族群,它的内涵——诚实守信、知耻自尊、忠于职守、坚守道义、不恃强凌弱、不乘人之危、不贪恋权财、不忘恩负义。①有的依然恪守道德准则,维持贵族精神,如晋文公;②有的渐渐背离贵族身份,抛弃规则精神,如晋献公、郑灵公、楚灵王、齐庄公等;③有的摇摆不定,与贵族精神忽离忽即,如秦穆公。还可开设相关校本课程——“道听‘图’说”时评微课程,如联系2018年8月21日高铁“霸座”事件与贵族精神对比进行微作文训练,让学生明了贵族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弄潮当代之时亦不忘先辈丹心,更能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与古今中外人士进行灵魂对话,有助于滋养学生的写作土壤,开启那汩汩的语言和思想之泉。
  二、巧用小导图,实有大用途
  思维导图显神通。所谓“思维的发展”,指的是直觉、形象、逻辑、辨证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课堂问题探究应有一主旋律。如让学生围绕标题《烛之武退秦师》,分层概括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示范如下:
  此举不仅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思维可视化,还可激起更多的语文智慧火花,让课堂更“丰实”。
  三、巧设任务群情境,实得核心素养
  模拟情境,激发表演,随文入境,巧设任务。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下获得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巧设任务群情境,即将探究人物个性、情节把控与文言运用相结合,辅以课本剧表演和情境图片。
  情境任务(1):分角色朗读,请揣摩对话,品味潜台词,在横线处填上表示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限文言),并说明理由。
  例如:“(烛之武)(欣然/慨然)许之”,理由:烛之武临危受命,顾全大局;勇赴国难,深明大义。“佚之狐款款然/诚然言于郑伯曰”,理由:慧眼识才、诚恳荐才。“烛之武婉辞曰”,理由:怀才不遇、英雄末路。“郑文公愧/汲汲然曰”,理由:屈尊自责、急切求才。配以人物场景图文,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心情和命运,并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展示人物情态或心理,一举多得。
  情境任务(2):如果你是秦伯,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就能说服你退兵?你认为哪一步最关键?
  第一步:“郑既知亡矣”,人性是有弱点的。他一上来就示弱,秦伯势必会想,“你既然知道要灭亡了,还找我说什么呢”,会让他把话说下去。可谓“以退为进,化解敌意”。
  第二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君亦无所害。”秦伯肯定私下想,“你说没好处就没好处,谁信你呢”。他继续说,如果你把郑国灭亡,就会增强你对手的实力,你的力量也就相对削弱了。而后以利相诱,可让郑国作秦国补给站。可这时“秦伯”还有可能想,“你说的也没错,但是我跟晋文公是有盟约的,这样做恐怕不好吧”。
  到了第三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尝”字表示曾经的意思,可见烛之武这时开始分析历史了,他说那个晋文公早上借助你回家晚上就准备来防备你。挑拨秦晋关系,毁掉秦晋联盟。
  第四步:“夫晋……唯君图之。”最后,烛之武预测了郑国灭亡后各国的政治格局。郑国一旦灭亡,晋国就会向西扩张自己的领土,势必要侵犯秦国,这对秦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劝秦谨慎。
  依此类推,总结假想为秦伯的体验,烛之武最关键的一步——点明利害,抓住秦伯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一害一利之间说明亡郑是有害处的,存郑是有好处的。他就是这样动之以情、许之以利、以史为例、晓之以理,最终成就了这名传千古的传说。学生假想自己为秦伯,才能设身处地与烛之武进行时空对话,理解烛之武的高明,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境任务(3):让学生穿越历史的尘涛烟雾,回到当年之郑国,替郑国仿写一段授予烛之武之“感动郑国”颁奖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用简洁、凝练、高雅的文言表达内心感受,暗合学习文言的旨归。
  综上所述,新课标视阈下的教学设计之巧与实策略——巧言实文、巧用小导图、巧设任务群情境,三者相互渗透,让学生敢说会说巧说,使真语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528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8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