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世柱

  摘 要: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积淀古代文化。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尺度并高效施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把握好新的课程标准,按照要求从熟读背诵、综合比较、寻找审美轨迹和增大课外阅读量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要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农村初中 文言文教学 现状 策略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的”。《大纲》规定,初中文言文教学就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否真正达到了这一目标呢?从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遇到的文言文章的阅读情况来看,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通过几年的观察,笔者发现农村学校多数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手段呆板单一。为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学生对文言文朗读都还不十分通顺的情况下,就用一成不变的步骤,即默读、诵读、整体翻译古文大意、了解古文的出处及背景资料,然后句句翻译,字字落实,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2.教学效果片面化。许多教师片面理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以为初中是义务教学,学生只要了解一点就行了,忽视文学的欣赏、文化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更忽视文言文教学向课外迁移。在大多数农村学校,文言文阅读的课外要求和辅导几乎是零。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的常用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典型句式,进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吸取中国古典文化。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在哪里呢?
  
  一、熟读、背诵必不可少
  
  熟读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句的内容,积累词汇,逐步掌握遣词造句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具备文言文的语感,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熟读的方法多样,要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一般比较浅易的文章,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读,内容较深奥的文章可以放在课后读。要求学生读时“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进一步做到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地读出感情的语气来。
  背诵是传统的练习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一般要求在讲完课文之后再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历代名篇佳作,篇幅较短,富有节奏感,易于背诵,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都是短小的诗文或文中的精彩片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其学习负担不重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背诵一部分诗和短文。正如苏东坡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综合比较至关重要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组成,词是构成一切句子的基本材料,古文亦然。所以,翻译句子的基本落脚点是翻译出组成句子的词,只要用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置换出原句中的古代汉语词,这个句子就基本翻译出来了。如何解决“词”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同词的具体比较来丰富学生的一词多义的知识,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清异义,才能解决“词”这个难点。
  1.同词异义的比较。即在同一篇课文或已学过的不同古文中,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语法结构,启发学生比较它的不同意义。例如“道”字,它有四种意思: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古代灵活的语言中确实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多义现象,要做到“对号入座”,准确译文,就必须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依文度意,推导求解,另一方面也是复习巩固已学的词法、辨清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看文识义良好习惯的好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准确译文之难、正确理解课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古今词义的比较。对文言文教学中古今词义变化十分明显的词,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作一一的比较。例如:
  (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2)请:古义,问;今义,邀请。(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3)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同词比较,辨清异义。这样加以综合,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再做成笔记,有利于复习。
  
  三、寻找审美轨迹,增大课外阅读量十分必要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是文学作品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树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除此以外,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就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至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那么,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在落实文言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切实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郭焕.古文经典.山东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4]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