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新政

  摘 要: 计算机使用技能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作者针对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要求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应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的大学,无论是学什么专业,都需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此其涉及的面非常广。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与其它公共课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和功能等,而且需要各种常用软件运用操作的实际动手能力。这门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相比又具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基础性和面向群体的广泛性。我校作为西部地区的高校,生源以西部地区为主,同时面向全国各地,因此,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起点不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一些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在初中或更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脑,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一般很高,而一些来自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则很少接触过电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1]。《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通常都比较多,一般在90―130人,这就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特别是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如果把上机操作练习的要求设置得过于简单,水平高的学生会很快做完,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过少;而如果把操作的要求设置过高,以前没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则无法完成,因为起步晚、基础差,即使教师统一演示,这部分学生也很难记住和掌握。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学生能得到个别指导的机会就非常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问题。
  
  三、教学要求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就业应聘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除了看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外,还比较关心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面对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起来,为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相关的等级考试作好准备。考试与教学并不矛盾,考试只是对所学知识和水平的一种检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的培养,克服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行为。在硬件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在软件方面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提高文字、图表处理与制作能力,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会使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找,使计算机和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又要加强研究与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
  
  四、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使其不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应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应用为导向,精心设计的实验内容和要求,采用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如在设计例子和实验内容时把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计算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既能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又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使得一些抽象的内容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讲述一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如主板、CPU、硬盘、光驱等时,学生虽然知道这些概念,但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而基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也不可能把主机打开,各部件拆下来展示给学生看。教师可以把这些部件用数码像机拍成图片,在讲解各部分的功能时通过PPT等方式展示给学生看,必要时还可以用Flash等软件把一些硬件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做成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可以收到直观、生动的效果。如CPU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硬盘和光盘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用视频动画的方式来展示给学生看,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增加学生的直观性和学生的感官性认识,缩短学生从原理理解到实践认识的过程[2]。
  2.建立完善的试题库
  《计算机基础》虽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但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常识,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一个难点。面对众多的学生,采用布置作业做,然后批改作业的方式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如果不批改又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建立试题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收集历年全国等级考试和各地区计算机基础等级考试方面的试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精心地挑选和组织有代表性的习题,把其纳入到题库中,并以题库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在线测试系统,这个测试系统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机常识。因为在题库建设时已经把各部分的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如计算机发展历史、操作系统基本知识、Word知识、Excel知识、Access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等,学生在利用在线系统进行测试时,可以进行综合测试,也可以选择某部分的内容做专题测试练习,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在题库里有参考答案,学生在测试后可以马上看到测试结果,并且把测试的结果存储在测试系统里,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系统查看和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然后对答错较多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教师既可以减少工作量,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合理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的培养分两部分,一是理论水平,二是操作动手能力。对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这门课开始的时候先精心地设计一套上机操作测试题让学生做,摸清和掌握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掌握的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三到四人一组,把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相互搭配,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指导基础差的学生,能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在对各部分知识点实际的上机练习过程中,先把上机要求布置下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把遇到的问题提交上来,教师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统一讲解。
  部分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晚,基础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即使对教师演示过的操作也很难记住和消化。针对这些情况,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太适合;而像英语一样采用分级教学,由于教师资源和硬件条件的限制,也不太现实。教师可把每次实验内容的详细操作及其讲解录制成视频文件,放在相应的实验内容之后,这样,如果学生对某些操作要求不知道如何做时,可以点击观看视频,若课堂上无法完成,可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练习,从而延伸课堂,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学习余地[3]。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采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例子,同时兼顾涉及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构建网络资源平台
  在线试题库测试系统、在线交流平台、实验要求、实验操作演示视频的发布等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隶属于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托其有利的网络条件,教研室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平台可以上发布各种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实验要求、试题库在线测试系统、在线交流系统、视频教程等。同时,教研室的教师还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课后的复习和自学。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平台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可以在线或课堂上进行解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克服了在课堂上用单一的电子课件满堂灌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收到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而在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J].教学与职业,2005年第1期.
  [2]王欣如,曾一,文俊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3]伞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29期.
  
  项目资助: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号:2008B017〓项目名称:西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