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网络空间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计算機文化基础》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操作实践性强,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本文笔者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结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特点,探讨了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并给出了具体方案与实施成果。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空间构建;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243-02
   一、引言
  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网路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其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网路学习空间具有强大的交流协作功能,使得师生之间更方便地进行资源共享、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质量。现就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如下。
  1.建设背景及依据。(1)国家政策的必然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3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性作用。而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沿,因此,高校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核心和具体体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教育史上体态教育、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电子教育和信息化教育五次革命中最先进、最深刻的一次教育革命。(2)市场的需求导向。大众化的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博客等缺乏教育信息化属性,与教研、教学、学习等资源关联不大,或利用率不高。而教育部门、教师、学生都希望能利用网络平台搭建便捷的教学空间用来辅助或代替课堂教学。
  2.建设必要性分析。(1)课程的性质迫切要求建立网络空间。《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Office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可选考试类别。从2000年以来一直是我校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具有如下的性质特点:①操作实践性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教学类课程,其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电脑上进行文档编辑、表格处理、幻灯片制作等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电脑操作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另一个特点是前后章节的紧密结合。其课程操作,步骤繁多,且步骤间联系密切,即前面的不知道操作就无法完成甚至开始后面章节的学习。以现在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只能自己慢慢消化前面章节的内容,教师很难经由学生操作来了解前面课程的学习效果。建立空间后,可以增进互动,教师能通过在线提交操作的中间结果来逐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可选类别。《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Office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中的可选类别,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人数逐年上升,2013年就达到38.58万,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大学生的强烈需求。目前,网上关于等级考试的网站也有不少,但多数网站只是试题和答案的堆积,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本空间建成后将实现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辅导的目的。(2)学生和教师的强烈需求。《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师迫切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学生在课下上机操作时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与指导。而只有网络空间的建立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网络空间构建方案
  1.对网上空间合理布局。空间中包含“教师个人展示”“课程设计”“要点操作微课视频”“等级考试在线辅助”“互动交流”几个模块。(1)个人展示。包括:①个人学习、工作、从教经历;②学科、职称、职务、获奖情况等简历;③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等;④课题研究及成就、成果。在空间主页中显示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及成果,并提供相应的链接。(2)课程设计。主要包括:①授课计划:上传本学期Office的授课计划;②学习任务:介绍近期《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内容、目标、任务、要求等;③文本资源:与Office相关的学习资料、习题、参考资料、图片等电子文稿,整理归档便于使用者查找;④电子学案:上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同步立体化学案;⑤学习评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结束后需提交的成果和成果评价等。(3)互动交流。搭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研讨的平台。比如:关注学生空间,给学生留言;在网上发起讨论、在线答疑、点评交流、经验分享等。
  2.构建特有的“要点操作微课视频”。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实践操作类课程,学生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学习关键知识点时虽然上课听懂了,但仍然不会操作,本项目将录制关键知识点的“操作微课视频”,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操作方法。
  3.构建特有的“等级考试在线辅助”。《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Office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二级的可选类别。因此,本模块中上传一些二级试题、视频学习资料,学生通过完成一些二级试题来检测自己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一些试题的讨论,及时获得试题的辅助学习。
  三、构建成果及分析
  利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操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特有的网络空间平台,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上课全听懂,操作全不会”的问题。
  鼓励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文化基础》网路学习空间开展本课程的研修、教学和学习,逐步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和个性化,使《计算机文化基础》网路学习空间成为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本课程的教学、学习方式改革和信息共享、业务交流的阵地;成为教师和学生展示风采、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成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培训的重要途径。
  1.网络空间网址:http://www.worlduc.com/SpaceS-how/index.aspx?uid=1468869
  2.取得的主要成效。湘潭大学本科生580人已经开始使用本空间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的学习。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程操作的学习。目前课程网站的访问量达到8500人次。好友数达到782人。
  参考文献:
  [1]文优梅.基于名师空间课堂的信息化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5):105-107.
  [2]孙昊.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09):134-135.
  [3]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4]彭继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258-259.
  [5]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6]刘锡冬.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高职网络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66-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5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