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焦虑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学习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 娟

  摘 要: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将英语听力教学推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上,然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非常惧怕听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本文从二语习得中的相关理论及心理学方面出发,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焦虑的成因以及对他们听力学习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前人研究和作者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 听力焦虑 听力教学 非英语专业 影响
  
  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其中焦虑更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改革,听力部分所占的比率由原先的20%增至35%,这让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因此进行关于焦虑对于第二语言听力学习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因素对其听力理解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焦虑产生原因
  
  焦虑按照性质分为促进性焦虑和妨碍性焦虑:前者使学习者保持警觉,产生动力,激发他们调整新的任务;后者却使学习者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逃避学习任务。许多研究都发现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中比较困难、也较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妨碍性焦虑的环节。根据之前的研究结论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产生焦虑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考试。
  经过笔者观察发现,同一班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平时课堂听力理解训练中的平均正确率可以达到85%,然而在同等水平的听力理解考试中的表现却大打折扣,平均正确率仅为60%,甚至有学生的得分率由87%降至58%。笔者认为首先是因为听力理解是一个被动、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必须要同时区分声音、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还要能识别一些重音和音调,并且马上在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理解、翻译。因此,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压力。再加上处在考试这种特殊时刻,往往会导致一些额外的压力,从而造成焦虑。如:竞争,据研究表明,竞争并不会使所有学生产生焦虑,但对于那些成绩中等或较低的学生来说,竞争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影响,其结果是学生最终对英语失去兴趣甚至放弃英语。其次是个人完美主义。对于一些在高中就是尖子或优秀学生来说,为了在大学保持自己的优势与众多的优等生去竞争,如负于对手,在心理上会出现自责、自卑从而产生精神压力。此后每当考试时就会产生种种想法,担心考试失败。然后是父母的期待过大,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这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压力而影响考试成绩。还有大脑休息不足的问题,有些学生为了考试在考前拼命复习功课以致于睡眠不足致使大脑缺氧,这些也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
  (二)教学方式。
  除了考试之外,课堂组织情况及教学方法也会使学生产生听力焦虑, 尤其是口语活动,诸如英语课堂上常见的小组讨论、戏剧表演、演讲、辩论等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最易使学生产生听力焦虑。另外,不仅仅是口头表达,听力理解方面的练习、训练也会使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产生焦虑,这是由于他们自身词汇量小,而且对此有惧怕心理,所以即使听多遍还是不能听懂其关键词句及主要意思。因此,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在课上应多注意课堂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式,尽量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并给予学生一些帮助以降低他们的语言焦虑。
  (三)信心。
  不同学生的信心程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非常大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同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中,自信心较低的学习者在英语听力练习或考试中的妨碍性焦虑程度较之自信心较高的学习者要高一些。因此,焦虑对自信心不高的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会导致他们在听力考试或练习中的表现较差。然而在日常英语对话中,如果学习者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也可能无法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无法听懂或获得准确的信息。所以无论自身英语水平怎么样,首先要有自信,这样才能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抓住听力中的关键内容。
  (四)心理恐惧。
  这里的心理恐惧主要是指负评价恐惧,即指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以及担心其他人会对自己作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期望是对个体自身和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识,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而且可能对个体在行为过程中的焦虑产生影响。较低的期望可能会挫伤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个体为即将发生的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担忧,从而在行为开始前和行为过程中产生发现期待性焦虑,增强个体的焦虑倾向。这样的人会在人际交往及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有意识地回避或提早离开。这种心理在时间相对短促的听力过程中尤其会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给学习者带来更为明显的焦虑,表现在他们可能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无法准确地抓住听力材料或是讲话者对方的主要信息。
  综合以上因素,可能还有一些未提及的原因给学习者的英语听力带来种种压力和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这些问题也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值得思索的方向: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和影响学生,将他们在听力中的妨碍性焦虑降低到最小,使更多的压力和焦虑转变成促进性焦虑。
  
  二、建议
  
  (一)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克拉申的“i+1”理论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得, 而且特别强调学习者如何获得知识,即侧重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 这正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精髓和理论基础。我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因此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听力水平明显存在着差异。这样,处于中低水平的学生可能会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在听力方面会尤为明显。所以本来作为循序渐进安排学习的教学模式就势必成了高等院校科学安排英语听力教学的障碍。而英语听力分级教学可以比较科学地划分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等级,将大学英语听力基础阶段的教学按学生的水平分为若干级,学生入学后即进行分级考试, 然后按实际水平编入相应级别学习,从而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相应获得可以理解的处于“i+1”水平的语言输入。这不仅确保了学习者各自获得更多的处于“i+1”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缓解了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的焦虑,充分挖掘了学习者的潜力, 进一步建立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确保听力分级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执行。
  (二)创造轻松而和谐的授课环境。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健康愉快的氛围能化消极情感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情感过滤。首先,听力教材的难易度应符合“i+1”的原则,即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使学生不因教材的太难或太易而失去信心和兴趣。其次,听力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趣味性、真实性和多样性。再次,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鼓励“输出”但不急于要求学生“输出”,允许“沉默期”。教师应多提供听力材料的相应文化背景知识、语用知识,多引导学生注重听力策略的培养;多注重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注重师生的交流,倡导互动型教学,保证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化多媒体并用的复合型模式改变了单一的听力教学模式(播放教学磁带),为改进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真实录音录像材料、VCD、光盘、英语经典影片、网上信息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听力课堂教学既生动又具有互动性。学生除了听以外还可以看,通过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将知识信息传达给学生,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耳、脑等感官,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视听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有趣的、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也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消除他们的焦虑感,激发他们听的兴趣,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印象与记忆,进而促进英语学习。
  (四)注重语言艺术。
  在课上多鼓励、表扬,少用批评的语气。过多批评会导致学生的语言焦虑增高,而相应的鼓励、表扬则会降低学生的语言焦虑。在英语听力课上,教师不应该过多地指责、批评学生的错误,而应先肯定其长处,委婉地指出其错误的地方,帮助他们逐步改进。另外当发现学生的进步时,应及时加以鼓励。所有这些会使学生得到鼓舞,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对外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特别是在听力教学方面,语言学家们和教师们在不断探索改进同时,也试图从心理学及社会方面寻求与之相关的因素,在所有这些相关因素中,焦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从如何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入手,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及互动,有效地利用促进型焦虑减少妨碍型焦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尤其是在听力学习方面的信心,从而切实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2]JaneArnold. 情感与语言学习[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3]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28-30.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徐海波.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策略的调查[J].外语界,2002,(5):89-101.
  [6]周丹丹.二语课堂中的听力焦虑感和情感策略[J].国外外语教学,2003,(3):25-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