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国凡
摘 要: 一种语言是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这类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不同方面。这种社会文化因素不但影响着一种语言的形成,而且影响着对这种语言的实际应用。只有充分考虑到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学习者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种语言,进而才能正确地使用。本文通过词汇与习语两方面来简要阐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社会文化 语言使用 词汇 习语 影响
毋庸置疑,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谓文化,不仅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还包含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教育、科学以及整个社会体系和人们的吃、穿、住、用、行一同构成了大文化的概念。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承载者,是人类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工具。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体现该民族独特的个性,例如历史、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眼光。语言不能从特定的文化之中脱离出来,得体地使用语言不仅意味着要遵守语法规则,同时更要注重遵守母语使用者使用语言的习惯。语言,从发音到句子到段落,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一些词汇和习语的使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社会文化对词汇和习语的影响,进而阐述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1.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文化对词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对语言的影响。以下,本文从数量、意义和使用上考察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1.1文化对词汇数量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其它社会文化因素,不同语言对相同事物有着不同的描述。例如,由于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非常寒冷的北极地区,他们的生活也常年以雪相伴,所以爱斯基摩语中用于描述“雪”的词汇有100多个,而在英语中只用“snow”一个词来描述雪。如果需要更为细致的描述,英语就会采用一些合成词汇如corn snow,fine powder,drifting snow等来实现。另一个例子是关于“骆驼”这一动物。在英语中,用dromedary和Bactrian camel来区分不同的骆驼。但是在非洲,由于地处沙漠,骆驼作为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沙漠地区的人们使用400多个词汇来区分不同骆驼;这些词汇,能够表明骆驼各种不同的性质特征,如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甚至可以表明骆驼是否能够运载较重的货物。另外,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影响,宗亲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于是汉语中便有了一套复杂的词汇系统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如:伯父、叔叔、姨夫、姑父、舅舅,伯母、婶婶、姨妈、姑妈、舅妈等。而在英语社会中宗族概念比较单薄,于是英语中只有uncle,aunt两个词来指代各类血亲关系。
1.2文化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这里的词汇意义并非指词汇的基本含义,而是其隐含意义。如果缺少对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即便知道一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我们也很可能无法正确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例如英语中the Queen’s speech是什么意思?是指英国女王发表的演讲吗?而the Queen’s English又是什么意思?其实the Queen’s speech指的是首相制定、由英国女王颁布实施的各种政策法规。同样the Queen’s English指的也不是女王所说的话,而是指标准英语。英语中的peasant和farmer都可用来指代汉语中的“农民”。但是英语中的peasant具有贬义,指的是没有文化的低层次的人们。所以“farmer”和汉语中的“农民”更相符合一些。
一些词汇的隐含义源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由于不同的传统,同样的事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龙”在汉语文化中代表着超能力,我们把龙作为民族的图腾并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社会中,龙是一种怪兽并往往成为邪恶的象征。
1.3文化对词汇使用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影响词汇使用的主要因素。因此,一些词汇在一种文化中的使用频率会很高,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另一些词汇则会达到很高的使用率。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与大海密切相关,其渔业也非常发达。因此,在英语中频繁出现sea和fish。例如描述选择职业时会使用follow the sea,take the sea等,而a sea of fishes则用来表示“大量的”。a big fish,a cool fish,a dull fish,a loose fish等短语都是用来表述各种各样的人。与英国不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国家。传统上,牛、马成为农业种植不可或缺的角色,于是在汉语中与牛和马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例如,“风马牛不相及”、“牛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杀鸡焉用牛刀”和“伯乐相马”、“龙马精神”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2.文化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是文化影响语言又一个生动的实例。习语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活实践积累下来的语言精粹,势必要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下面将揭示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文学及生活经验等社会文化对习语的影响。
2.1地理环境对习语的影响
严格地讲,地理环境并不能算是社会文化。但考虑到其对人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和由此对人类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可以认为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存着密切的关联。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英国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与sea和ocean有关的习语。all at sea指的是不知所措,而a drop in the ocean是用来形容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和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也正是体现了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相反,汉语中的很多习语则体现了陆地文化和农业文化对中国语言的深远影响,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瑞雪兆丰年”等。
2.2历史演变对习语的影响
历史在社会文化占有重要一席,不仅影响了一个民族,而且同样影响了该民族的语言。习语是体现这一历史影响的最好例证。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习语与其历史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to cross the Rubicon用来形容采取有进无退的重大活动,看到它人们自然就会想起Julius Caesar和他的部队。无独有偶,在汉语里也有这样的习语与之相应,而这些习语同样与一次历史事件有关,如背水一战、破釜沉舟。“Every Caesar has his Brutus.”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习语又都和各自历史人物有关。
2.3文学对习语的影响
文学起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情感和理想的艺术化表达,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在人们生活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文学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学和语言在互动中共同向前发展,因此文学对习语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了。
在西方,《圣经》不仅是人们宗教诵读的经典,更是西方文学的瑰宝。习语Achilles’ heel和Trojan horse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在中国,从文学经典中流行开来的习语更是数不胜数: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指鹿为马、井底之蛙……
文学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文学语言以及进而形成的习语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国家的习语因为各自的文学作品而张显出不同的色彩。即便是相同的事件,在不同文化中也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述。例如,Helen是英语中美女的代表,而西施是中国美女的象征;在西方有Romeo和Juliet,而在中国人们会想起梁山伯和祝英台。总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学表述,不同的文学又产生了不同的习语。
2.4生活经验对习语的影响
生活是语言的基础和源泉,不同的生活经验代表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而具有不同生活经验的人们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一点在习语的使用上尤为明显。例如,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使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新事物大量快速的涌现。而在英语中,用to spring like mushrooms表达相似的意思。因为在英语中bamboo这个单词属于外来语,在英国原本是没有bamboo的,所以,英国人是不可能在他们的习语中使用bamboo的。实际上,在中国和西方的习语中存在很多使用不同事物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拦路虎――a lion in the path
露马脚――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害群之马――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胆小如鼠――as timid as hare
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生活经验对习语的影响还体现在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样。例如在英国,狗被视为人类忠诚的朋友,而在中国,狗是为人们所鄙视的。这一点在习语上表现得淋漓尽致。“Every dog has its day.”和“Love me,love my dog.”等习语都体现了英国人对狗的喜爱,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和“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都表现了中国人对狗的轻蔑和憎恶。
3.结论
一方面,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另一方面,语言又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社会文化势必要影响着语言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上的障碍。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才能理解语言真正的含义;只有意识到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并逐渐扩大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才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4]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Saeed,J.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