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心理学对微信使用的社会化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微信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微信使用中的社会化,形成对微信社交媒介的更准确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微信  社会化  机制  措施
  【基金项目】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主持人:胡雯,参与人:樊梦云等,项目编号:2018KY223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43-0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业的革新,使社交网络的方式和种类多样化。新媒体潮流风靡世界,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中,对人们的社会化进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新媒体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微信,国内学者的研究丰富,但主要集中于新闻传媒领域,心理学的研究稀少,而且大多还集中于微信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增益这些方面。其实,微信对于人的社会化进程也影响重大。基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化理论,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影响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信与社会化
  1.社会化
  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建立社会经验,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是有意识的或不自觉的。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1]微信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不仅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朋友圈的功能,讓更多的信息资源得以分享,这实质上就是在传递社会经验,促进人们的社会化。
  社会化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个性化是指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时存在的。在大学微信健康空间中,个性化与社会化具体体现在:(1)公众号中的公共板块和个人板块。(2)微信群中的微社会和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并存促进。
  2.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社会比较机制
  社会比较机制是指,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1]在校园“微社会”中,不乏学生通过微信“炫富”“晒美”。而微社会中,没有客观具体的比较标准,不恰当的比较会引起攻击行为的上升。
  (2)社会学习机制
  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的。[1]直接经验是实践出真知。间接经验的获得,最典型的就是观察学习。在微信中,有个特别的板块叫作公众号,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来扩大阅读范围。
  (3)社会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1]例如,老师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和教育有关的内容就充分体现角色性。
  (4)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相对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1]微信是亚社会背景,它和大社会背景的冲突是虚拟对现实。为了克服虚拟性对心理调查的消极影响,在微信中,除了问卷调查外显测量外,可添加内隐联想测验、房树人测验等内隐测试。双重态度模型理论提出,人们对于相同的态度对象或许持有两类不一样的评价,一类为外显态度,另一类为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即我们可以意识到同时能够表达的态度;而内隐态度是我们通过内省无法识别或无法准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这种痕迹调节着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在1998年,格林沃尔德首次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AT以反应时间为主要衡量标准,实施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因为人们对于相容任务的认知加工不需要调用大量的认知资源,所以,反应的时间短。然而,在不相容任务中,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的联结与人本身的真实态度相互冲突,所以,反应延续更长的时间。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不相容组和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之差,来分析被试给予哪类事物相对积极的内隐态度[2][3]。
  3.社会化的影响源
  社会化的影响源有四个:家庭、学校、同辈、媒体。[1]同辈影响,在心理健康空间构建中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灵驿站—心理委员—护航员的四级体系。
  心理委员和心理护航员是四级体系的主力军,在微信中,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数据统计库,心理委员和心理护航员每日及时更新本班同学的心理数据指标,由心理中心汇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形成动态监测。同时,心理委员和护航员应该发挥同辈的积极影响,通过微信组织宣泄活动,帮助同学排解压力,组织线上谈心谈话,宣传阳光心理,加强同侪交流。
  4.社会化的结果
  (1)语言与认知能力
  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认知能力主要指人类的学习和思维能力。[1]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量剧增,阅读的过程是自学的过程,广泛的阅读促进我们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微信阅读量增加的情况下,质很难保证。我们采取略读的方法,无法深入思考问题,限制了认知能力的提升。[4]
  (2)道德观念与行为约制
  道德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制约机制建立的原因。[1]而自媒体是大众平台,流动性、广泛性的特点突出,所以对于自媒体平台的监管难度有所提升。
  5.社会化的阶段
  社会化主要经历儿童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成年社会化,再社会化四个阶段,微信社会化作用明显的主要是青少年和成年两个阶段。青少年阶段,群体的总体心理特征是独立意识强,渴望打破传统束缚,青少年使用微信,能促进其社会化程度提高。但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控力相对较薄弱,因此要防微杜渐,充分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
  二、小结
  首先,校园微信要引领积极的价值观念,大学的心理公众微信号应开辟个性模板或解压板块,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避免学生通过不当途径展现个性。其次,可以效仿微博,开展话题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激发思维潜力,为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对于过激言论,建立预警机制。同时,开展微站式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运用虚拟式人物,配合语音和微表情,减少网络虚拟性影响又保护个人隐私。学校应加大心理咨询的软件和微信功能建设,完善心理咨询情景,入驻特邀咨询师。引入内隐联想测验等内隐测试,弥补问卷等外显测量的不足。最后发挥同辈的积极影响,建设微信中的四级心理体系,纳入心理委员和护航员,加强心理帮扶。微信促进了人们的社会化进程,本文充分分析了微信使用中的社会化问题,并结合大学生微信心理健康空间的构建展开讨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75.
  [2]郭秀艳, 治良.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65.
  [3]Wilson T. D., Lindsey S., 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0(1):101-126.
  [4]周贻霏.微信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樊梦云(1992.5.22-),女,山西运城人,研究生学历,助教,西安航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