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青

  摘 要: 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以价值和效用、费用和效益为理论依据对现行高职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改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改变高职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获得投资预期效益和效用。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 视角 高职英语教学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
  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鉴于该教学目的,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同时,这个纲领性文件对解决高职英语教学中“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应试教学”等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Lingua-Economics)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1898―1977)于1965年提出,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F.Vaillancourt指出:“如同通过工作经验或通过诸如数学和历史学科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①语言这种人力资本又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它既有先习得的母语也有后习得的第二语言。语言作为人力资本之一,能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这表明语言就是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成为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的资本。
  (二)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投资。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决定学习外语,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外语,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到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学习外语作为一种经济投资,其成本表现为学成这门外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这门外语之后,使用该语言的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以及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和效用。
  (三)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不分大小,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②,但其经济价值却有高低之分。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在劳务市场中,对一种语言的需求取决于雇主的选择,而雇主的选择却不尽相同,主要根据雇主在市场中使用何种语言和他们进行技术投入时使用何种语言来决定。语言供应方面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稳定的,这是人们先前基于该语言的预期价值而进行投资的结果。只要语言能在劳务市场上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便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受雇者的语言熟练程度越高、经验越丰富,其身价就越高。
  (四)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utility)取决于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包括在劳务市场上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以及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的个人和机构的数量,即使用该语言的密度,是决定该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
  
  三、语言经济学与高职英语教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忽视了学生的多元需求。许多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精讲+精练”模式。尽管《基本要求》规定要求“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沿用历年来分级组织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于新生入校时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种分级教学方法不能满足部分新生的要求。结果,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在低水平的必修课程里重复学习,这种内容的相同反复引起部分学生学习自满、懈怠,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如今,社会对外语特别是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地增加了,其使用的密度也与日俱增。资料表明:世界上70%以上的科学家懂英语,世界约85%的邮件用英语书写,世界电子检索系统中90%的信息用英语存储。因此,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以及学习与借鉴国外信息和成果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也越来越凸现。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大超市里,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即没有足够的各种大学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提高自己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满足未来就业形势的需要,实现其预期收益,许多在校大学生不得不花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英语语言辅导课程以期获得各种各样的证书。
  基于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内容。
  (一)分级、分类教学,满足多元需求。由于个性化差异,新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可根据高考成绩,编班上课,避免全体新生大学英语学习“齐步走”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英语学习主体的边际成本。此外,大学英语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前三个学期安排英语必修课,第四学期开设英语技能训练选修课。国内已经有多所大学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如把单一模式改为三种模式:25%学生实行1+3模式(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三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50%的学生采取2+2的模式(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加两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剩下25%的学生依然实行目前的1―4级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预期收益。学习一门外语,无非是为了能有效地进行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这种交际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的交流,它还应该包括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不同思想、价值观之间的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根据Gile的观点,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实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跨文化知识、翻译技能、专业英语等模块。
  (三)优化教育资源。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工具,应该利用这种工具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英语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设置由教师控制、有正常教学秩序而又相对独立的学生在线学习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空间将拓宽,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动手机会增多,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使稀缺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注释:
  ①Vaillancourt,F.Demolinguistic Trends 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An Economic Perspective[M]. Montreal:Association of Canadian Studies,1989.
  ②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2007.
  [2]Vaillancourt,F.Demolinguistic Trends 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An Economic Perspective[M]. Montreal:Association of Canadian Studies,1989.
  [3]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02).
  [4]袁俏玲.再论语言经济学[J].外语教学,2006,(5).
  [5]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