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房洪玲

  摘 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语感要充分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注重听说,扩大词汇量,重视预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英语思维习惯等,综合培养语感。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英语语感 培养 英语教学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能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英语语感包括语音、语意、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是学生对英语语言法则、组织方法的掌握、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
  培养英语语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语感要充分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注重听说,扩大词汇量,重视预习,逐步养成英语思维习惯等,综合培养语感。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语感同语言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培养语感必须通过习得与学得两条渠道获得,既要保证足够的语言材料输入,又要强化语言实践训练。总之,要培养英语语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使学生多接触英语,多使用英语,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该内容的具体学习方法。如用音节拼读法记忆单词,用意群朗读法熟读课文,用整句理解法背诵课文等,并要求学生坚持运用,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英语授课,创造英语语境
  课堂上教师应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英语组织教学,讲授语言,并辅以手势、动作、表情帮助学生理解,鼓励学生模仿,用英语交流,回答问题,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英语之中,促进学生语感的生成与发展。
  三、注重听、读、背诵
  坚持每天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在听录音的基础上,模仿、熟读、背诵课文。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规范。长期坚持朗读、背诵,能提高学生的听力,锻炼学生的口语,加强学生的记忆,并能帮助学生积累词句,熟练技能,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的词汇量
  坚持每天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集中识记大量单词能教会学生学习单词的方法,而且能够保证高效快捷的教学。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遇到生词,查阅字典,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因为丰富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培养英语语感的前提条件。
  五、重课前预习,为语感教学创造条件
  预习能使学生有准备地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感教学对预习有严格的要求:如熟记单词、读顺课文、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准备课堂表演等。充分的预习能确保上课后,尽快进行新教学内容的操练,达到当堂练熟材料,掌握新内容,进行充分的口语训练,为培养英语语感创造充分的条件。
  六、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综合培养语感
  尽量多地组织课内课外英语活动。如:课堂英语问答、游戏表演、竞猜抢答、朗读比赛、唱英文歌曲、出英语板报等,使学生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增加实践机会。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感发展。
  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或是用简易的句子给出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这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进一步升华。
  总之,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英语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语感生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