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杰英

  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杀死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五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2004年美籍韩裔赵承弗吉尼来理工大学枪击案致使32名无辜生命消殒……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文字,一件件使人心震撼的沉痛往事,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这无疑对当前知识教育的提醒――生命教育日渐缺失。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现实教育情境理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职责,把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刻不容缓。
  
  一、珍惜生命培植生命情怀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没有人的生命,什么都是空谈空想。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义的灌输,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作家史铁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忽然残废了双腿,“活着还是死去?”在一座名为“地坛”的废园里,这个坐在轮椅上自感被命运抛弃的21岁的年轻人成年累月想着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其心灵“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但就是这样一种境遇,作者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的原始生命中,重新认识了生命,得到了感悟,把死的日子当成是一种“节日”。
  存在主义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苇草,也是一棵最高贵的苇草,因为人知道自己在死亡。是啊,只有当人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的时候,才会对生命更加珍惜,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二、敬畏生命捍卫生命尊严
  
  生命是宝贵的,它应该得到我们每个人的尊重和最大的敬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一位勇敢的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又不顾危险,回到无知山谷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人们,但无知山谷的村民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他,并抛尸山脚。虽然村民们后来后悔莫及,为他树立起了丰碑,但为时已晚。
  惨痛的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只有首先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真理,生命才会因此焕发光彩,自己的事业包括人类的事业才会发扬光大。一个人如果以蔑视、侮辱和践踏生命为乐,那么除了给别人包括自己带来灾难外,他还能做出什么有益于社会的事呢?这样的人能量越大,带给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到头来,往往是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我们拥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我们懂得敬畏每一个生命,敬重每份美丽时,我们的心中才会有爱,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到快乐并且满足。我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对其进行思考与反省并付诸行动时,我们才可能成功,才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
  迹。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所蕴含的基本和富有活力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三、礼赞生命增强自强意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的诞生、消逝,本来就充满了挫折、困难,崎岖的人生道路上,同样也布满了驿站。正如尼采所说:“生命是一条毯子,苦是经线,乐是纬线。这经纬交织的生命的网,抽掉其中的任何一根,生命便成为残缺。”没有生老病死,只有浅薄、低级和卑微的物质享乐或满足,人的幸福感就只能是占用了艰难困苦之后所产生的生命崇高、神圣感和庄严感。也许,因为一时的幼稚、愚昧,我们会失去机会;也许,因为自以为是,我们会失去幸福,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之后,上天一定会给我们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去开创绚烂的前程。一时的失去,不代表永远的失去,只有在经过失落后豁然顿悟,才能取得永恒的幸福。我们应教育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欣赏生命,增强其自强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描写了一些人在困难与挫折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胆识,不为一时的挫折所屈服,我们可让学生从事例中获得精神力量,让这些人发挥榜样作用。如古希腊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刚开始演讲时,口吃很厉害,声音很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分春夏秋冬,雨雪风霜,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罗曼・罗兰《名下传》中的英雄贝多芬身残志坚,发出生命的最强音。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现代的鲁迅、柔石、闻一多、巴金等都饱经忧患但虽死犹荣。他们从自我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中,由自我的生命意识反观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意识锻造了他们不朽的灵魂、崇高的品质,使他们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人格精神得以强化,并垂范后世。
  生命之于每个人,都仅有一次,只要认真地生活,努力地奋斗,无悔地追求,就是在实现价值,这就值得欣赏敬佩。所以,生命不在结果,重在过程。任何因一时的困难挫折或者误解冤屈而自杀或杀人的行为,都是愚蠢至极的。人生“没有跨不过的坝”,当“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必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也不希望悲剧再次重演,那么,就让我们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我们不断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使年轻一代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