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兰英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教师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来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渊博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四边形的复习课”中,一位教师提供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去选择,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碰到他的目光马上就避开了,意识到这位学生可能是不知道如何着手,教师便与她交流,启发她组织知识结构图有几种类型,这就给学生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教师看见一个学生没有动笔,便走过去摸摸她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她问:“你没有思路吗?”学生点点头。教师在启发引导后让她与同学交流,让同桌帮她选定一个目标。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体现了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在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
  
  2.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改革的主要因素,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一位教师设计了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只知道一个底角和一个底边的残缺等腰三角形补全。这个学习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生活化,所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二是具有挑战性,学生需要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三是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惟一的。因此,这个学习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以补全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为例,它能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学生的原有经验是用量角器和直尺。学生原有的知识不同,有的熟悉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有的熟悉两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学生在勾画等腰三角形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重合,从而解决了补全等腰三角形图形这个生活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超水平的发挥。
  
  3.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这种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给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下定义应从哪几方面考虑,这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让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这是让学生在组对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直线和圆的定义是从点说起的,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在对桌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两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认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在第三次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4到6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线与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直线与圆都是由点组成的,而圆的定义是用圆心和半径下的定义。经过三次交流,学生自我建构起新知识,达到了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4.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函数的认识”中,教师首先举出生活中函数关系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变量,每个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举出很多种生活中的变量的例子。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四个步骤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数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描点”这一步,学生把实验中的数据填到了直角坐标系中,使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判断”这一步,学生用直尺去量,找出各点之间的规律,从而断定各点在一条直线上,从而体验到整个的函数关系分布的情况;在“求解”这一步,学生选择出两点,利用两点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到可以从具体的几个点得出一般规律;在“验证”这一步,学生体会到前三步是一个猜想的过程,通过验证,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在这四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而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所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综上,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