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师角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新的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教师的地位以及角色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应焕发出新的生命,数学教师应与新课程偕行,与学生共同发展。数学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师从传统的教师角色向现代教师角色转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数学教师角色的短处以及新课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从课堂层面讲,数学教师角色主要实现如下3个方面的改变:首先由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向数学素质的促进者的改变;其次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向数学教学的设计者的改变;最后由数学知识的灌输者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的改变。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师;角色定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经典诠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深化,教师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称谓以及内涵。数学教师要与新课程需要相适应,从而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首次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4个维度。并且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新课程倡导数学学习过程不仅要成为学生吸收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过程,而要成为学生学习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意味着数学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当好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以及评判者角色。只有全方位转变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教师不仅仅在课程改革中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并且这种角色要随着课程的实施不断转变。数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数学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1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以及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意义
  2.1  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
  许多学者认为教师行为是能用肉眼观察的,用肉眼观察的行为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行为,这些行为也就是在学校和课堂内的行为。
  2.2  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这一角度认识教师,即体现教师拥有独特的社会地位:教师组成、教师队伍状态以及进入或脱离教师队伍的条件,这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加以考察的。
  2.3  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
  许多学者认为,教师角色指的是对教师的期望,这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以及学生家长、学生、学校领导、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期望。
  教师角色主要指教师所拥有的,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实际行为,比如有时是学科专家,有时是成绩评定者等;二是教师的角色期望,这既包括社会期望、学生期望又包括教师自身期望这3个方面。
  3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3.1  教师应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3.1.1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新数学课程标准》把课改之前强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总目标,转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不仅沿用了以往大纲中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动词,同时也着重关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与数学学习过程性相关的术语,比较科学具体的要求。即《大纲》中的“双基”扩展为“四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感知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思想的感知和经验积累是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升学生数学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数学问题、数学表达、交流能力。
  教师是知识促进者,传统意义的数学教学通常只关注知识本身,即教学时教师重点考虑的是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很少考虑让学生如何去学,因此,我们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在“知识和技能”维度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教师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详细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学习的基础,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以及教学环节,利用新知识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归纳小结,反思拓展提升,通过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表现、思考反馈中看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
  3.1.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基础上实施课程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是教师教学指导性书籍。它们规定了学生学习数学应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实施,对教学内容探究理解。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激励孩子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社會建设者。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反复学习,深入研究,掌握其精神实质并且将其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指导中去。对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3.2  教师应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
  3.2.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作为引导者,科学合理设计最佳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在课改前教学大纲中,定义数学为“研究空间形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一般采取概念同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不提“科学”,而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把握以及定量刻画,抽象概括,形成方法以及理论,并且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提法不仅生动的指明了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数学价值,降低了数学“门槛”,也体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一般采取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教学,即先给出定义,然后用肯定与否定例证来证明,通过练习来巩固。最后,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而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通过加工,使它成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引导者的显著特点,由于它融入了个人的经验,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因此,它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体现。
  3.2.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
  教师教学时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合作学习共同体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交流与合作,学生体会到在现代生活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成立数学学习小组、课外讨论小组等其他形式的学习团体,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相互协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担任小组内的工作,并且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发挥特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責任心以及集体荣誉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不固执己见。在小组学习中,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经历中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使学习真正发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3.3  教师应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
  3.3.1  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教师应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数学学习中,参与学生学习,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师生关系。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打破学生对教师敢怒不敢言的窘境,教师应在备课预设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同时教师在师生交流时敢于自我批评,用教师的职业魅力征得学生信服,摒弃强行的压迫灌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师生之间的问题僵硬关系,打破教师上课唱独角戏的僵局。
  3.3.2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也许仅仅是学生表面理解了知识,并没有深入的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上课听课都会,而不会做题的原因。因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水平,而没有对问题以及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并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在教学活动中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没有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在建立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要积极倡导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对提出有新见解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说出什么想法,教师都要认真倾听,认真地解答,和学生共同探究、探讨。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开放的,让学生在不断经历、体验和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同时要及时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来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4    结语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对教学过程的质量以及教学结果的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该积极认识并且调整自己的思维以及教学方式,积极对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发现过程中的乐趣,教师要强化自身素养,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累积,不断实践并加以反思,力求尽最大努力迅速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摊兴萍.如何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57-158.
  [2]叶 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魏慧敏.对高中数学新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理解与认识[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7):92,96.
  [4]叶学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程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6]梁丽霞.实施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7]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钱丽谈.数学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9]马雪萍.对数学课程改革现状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7):95-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3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