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差点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角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差点教育”的思想来源
“差点教育”的思想来源于高尔夫球的差点制度,其中“差点”就是确定打球策略的基本依据。在这个制度中,“差点”是一个高尔夫球员(不管是职业球员或是业余爱好者)通过在一家球场或几家球场打球后被给予的一个评比数字。“差点”有两个组成因素,一个是球场难度,另一个是打球者在该球场的成绩。球场难度由专业人员为球场做出评估后设定。球场的天然条件,如果岭难度、水障碍、沙坑难度、树林分布及大风等,都包括在球场难度值内。打球的成绩则是该球员在该球场取得的成绩。要取得一个正式的“差点”需要10轮18洞的成绩。一旦有了正式“差点”,球员就应当主动依托“差点”计算成绩。每一个球场都有不同的球场难度值,球场越难,这些数值就越高。在难度值高的球场,球员取得的成绩也会相应变高。所以每次打球时,我们的“差点”成绩(净杆)都会因为这些因素而有所变化。
为什么要使用“差点制度”呢?高尔夫球的官方组织一致认为,所有的球员在进行比赛的时候都应该从一个平等的起点开始。也就是说,这就给所有球员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高尔夫运动的目的是让不同能力水平的球员都有信心努力追求自己能够达到的最低杆数。
“差点制度”让全世界不同水平的球员可以在平等竞争的同时乐在其中。毕竟,高尔夫是一项讲究公平且有趣的运动。“差点”给了教育重要的启示。在借鉴高尔夫球“差点制度”以及对芬兰教育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教育专家黄宝国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差点教育”,即: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了尊重差异、理解差点、发展个性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
二、理解教育的“差点”
在高尔夫球“差点制度”中,“差点”是确定我们选择打球策略的基本依据。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教育中“差点”的含义呢?
首先,毋庸置疑,“差点”是差异、不同、个性。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只有顺应了各自的特点和个性,才会得到最佳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这会让我们想起那些杰出的天才。如果一个学生原本个性温和并擅长书法绘画,你偏偏要把他培养成运动员,这就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忽视了孩子原本的兴趣。教育中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善于发展孩子身上的“差点”,让“差点”得到最好的发展。
其次,“差点”就是差距。每个孩子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教育者主观臆断的,面对这些差距,任何原本“一刀切”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及时发现差距,理解孩子之间的差距,把这种差距作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并分析每个孩子,关注他们身上的个性差异,深入了解他们的差距,帮助他们开发并利用好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展和开发学生的内涵和与众不同之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尽量给学生一个适合他们发挥特点、张扬个性的学习及发展的天地。
三、现代教师如何寻找“差点”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
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還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一)现代教师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陪伴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1.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2.指导者
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更为主动。
3.促进者
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学得更深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应逐渐减少。
4.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5.伙伴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业务水平。
(二)教师找寻“差点”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是一切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首要因素;在“差点教育”中,教师是找寻“差点”的伯乐,那么就需要教师具有能够发现“差点”的品质与能力。教师自身对“差点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拓展的程度,也是决定能否找准“差点”的决定性因素。 1.明晰“差点”
认识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认识指导行为。教师要想为学生找出“差点”,就要明晰“差点”的内涵,明晰“差点”是每个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及个性特点。只有教师本身明确了此概念的内涵,才会进一步为孩子们找寻“差点”。所以,明晰“差点”含义及观念是“差点教育”实施的基础。
2.找准“差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所难免,就像这个世界永远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而“差点”就是其最明显的特质。教师一定要找准“差点”,根据“差点”来进行教育。“差点”还包括“差”点,这个“差”点是允许存在的,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差”点可能仅仅是某个阶段的表现,如经过教师的及时纠正,可能这个“差”点就消失了或是变成了突出的“差点”。所以,孩子所表现的“差点 ”或是“差”点都是提高能力、发展潜力的入口点,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差点”与“差”点。
3.发展“差点”
我个人认为,“差点教育”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它们都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个性化教学”,教师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以后,要区分“差点”和“差”点,差到相同之处的,就要解决主要矛盾;差到独特之处,就要个别发展,个别教育。但无论是“差点”还是“差”点,重要是发展。
激励是前提,激励“差点”为发展期个性及独有的潜力;激励“差”点为孩子找回自信,让他们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最终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差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殊品质,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我们一定要尽量变“差”点为“差点”,变“差点”为“个性”和“优点”。最终,才会达到“差点教育”的目标。
四、基础教育阶段“差点教育”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础教育,就是人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一定知识的阶段。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阶段等。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基础教育的重点在于“基础” 二字,而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基础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差点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说,基础教育是“差点教育”的生存场域。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強调孩子天生是一张纯白的纸,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这也说明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进行教育是有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教育的主要场域就是学校,学校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学生通过直接教育或间接教育而获得成长与发展,“差点教育”的实施主要在于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实施“差点教育”是最为恰当的。
基础教育应从“差点教育”中得到启示:为学生提供全面适用的资源分配,使得天资好的学生自然会有自动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同时,弱势者应得到更多的关照和及时的鼓励。
我们应将过去的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转变为如今的为多维度评价学生,不要只看分数和排名,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品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适度的表扬和鼓励,使得他们不断地发挥特长、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教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孩子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我们应该将孩子的纵向发展变化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熟或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孩子的“差点”或“差”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其阶段性和可变性的,孩子自身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
研究基础教育中的“差点教育”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体,提倡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个性得到展示。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最终形成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都需要不断地实践验证。“差点教育”理念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理论,它需要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不断摸索与研究,进一步充实并发展该理论,让孩子在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得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教育。
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差点”,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认真地感受并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鼓励孩子发挥自身的个性特征,使他们的潜能及内在品质得以发挥,更加积极地发展自己、表现自己。
(责任编辑:李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