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矛盾冲突时教师的三种角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个性特点的孩子共处一室,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同伴冲突是幼儿人际互动的一种方式,冲突解决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自然历程。科学解读与合理利用冲突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在幼儿园,幼儿同伴冲突时常伴随教师的干预,而教师的干预行为是否科学适宜,是影响同伴冲突能否发挥积极意义的重要因素。有关专家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在干预幼儿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干预简单粗暴,以尽快制止冲突为主要目的,干预方式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干预效果不佳以及教师干预行为易受家长影响,等等。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让矛盾冲突促进幼儿成长?教师在幼儿矛盾冲突中应该担任什么角色?下面结合案例来说说幼儿矛盾冲突的三种情形以及教师所担任的三种不同角色。
  一、关注矛盾冲突中的肢体碰撞,做矛盾冲突的接纳者
  案例描述:
  在盥洗室排队洗手时,宁宁往前一挤,碰到了韬韬,韬韬的膝盖撞到了水池,韬韬回过身一拳打在了宁宁的手臂上,宁宁立刻叫了起来:“你为什么打我?”并一拳打了回去。韬韬说:“是你先挤我的。”接着又是一拳。我见状把两个孩子喊出队伍,说:“你俩的事先到午睡室处理,不要影响后面的小朋友洗手。”到了午睡室,两人还是喋喋不休,谁都不甘示弱。宁宁说:“我又不是故意挤你的,是后面小朋友多,我想往前走一点。”韬韬说:“你挤过来撞了我的腿啊!”宁宁说:“我又不知道会撞到你,你把我的手打疼了。”我问:“这次打架,你们学到了什么?”看着自己红红的手臂,韬韬说:“打架会让两个人都受伤。”宁宁说:“这样打来打去也没意思。”我又问:“除了打架,刚才的事还可以怎样解决?”“我们可以跟对方说对不起。”宁宁继续说。“你们都有错吗?”我故意问。韬韬点点头:“他挤了我,我打了他。”“哦!那道歉了吗?”我问。“嗯!”他俩异口同声。“可以了,去吃饭吧!”我建议道。两人如释重负。
  分析反思:
  发生这类冲突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幼儿不会表达和不会与人交往引起的,有的是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引起的,还有的是无意间伤害到别人引起的……不管是哪一种原因,矛盾冲突中的肢体碰撞本身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并不能让孩子解开心结,在教师看不见的情况下肢体冲突会再次发生。从这件事情看,韬韬和宁宁都没有大错,可又都错了,如果教师依靠说教,并不能让孩子体会到什么,那么就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深刻的领悟。
  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有很多种,打架是男孩最直接的做法,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表达方式,让孩子通过体验尝试,最终明白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受伤的是双方,智慧的人会通过谈判沟通去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人际交往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若教师武断地或以自以为是的标准要求孩子解决冲突,只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教师所要做的是平和地接纳并关注矛盾冲突发生的过程,而不是盲目插手。
  二、尊重矛盾冲突中的情绪表达,做矛盾冲突的第三者
  案例描述:
  点心后的自主游戏时间里,伊伊哭着来到我身边说:“我带来两个小马宝莉,一个给毓毓拿去了,一个给瑶瑶,她们却不让我和她们一起玩。”“那你去把玩具要回来呗!”“可是她们不肯还给我。”“走,我们一起去要回来。”我拉起伊伊的手来到毓毓和瑶瑶身边,悄悄地对伊伊说:“不要怕,我说一句,你说一句。请把我的玩具还给我。”“请把我的玩具还给我。”“伊伊大声点。”“请把我的玩具还给我。”头一次听到伊伊这么大声说话,毓毓和瑶瑶愣了一下。毓毓说:“借我们玩玩。”“我自己现在想玩,能还给我吗?”“我自己现在想玩,能还给我吗?”两人默默地把小马宝莉递到伊伊手中。“我把你们当好朋友,你们为什么拿了我的玩具不跟我一起玩?”“我把你们当好朋友,你们为什么拿了我的玩具不跟我一起玩?”伊伊说着说着委屈地哭了起来。毓毓、瑶瑶对看了一眼顿时无语。“请你们回答我。”“请你们回答我。”见两人不回答,我让伊伊加重语气继续追问:“请你们回答我。”最后,毓毓、瑶瑶分别向伊伊说了对不起,伊伊难过而紧绷的脸顿时松弛了下来,深深地舒了口气。我问:“感觉如何?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自己处理吗?”“嗯,我现在心里舒服了。”伊伊边说边自信地点了点头。
  分析反思:
  伊伊是个善良、好说话的孩子,一般不与人争吵,性格比较内向,平时说话声音轻轻的。当这样的孩子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必须予以支持,不仅做其有力的后盾,更要给予机会,提高其与同伴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对付不讲道理的孩子,更要鼓励、引导其鼓起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扮演第三者的角色,引导幼儿大声说出自己的声音,相信自己是有能量的,并在大声表达的过程中宣泄心中的委屈。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情绪疏导,让幼儿知道一味地退让只能让对方得寸进尺,不利于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对经常被人欺负后默默承受的孩子,教师要鼓励和引导他们摆脱无助状态,甚至鼓励他们勇于“自卫”,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
  三、欣赏矛盾冲突中的自主处理,做矛盾冲突的旁观者
  案例描述:
  午饭过后,保育员让诺诺把擦嘴用的毛巾拿到厨房。途中,妃妃一把抢过毛巾筐霸道地说:“我把毛巾送过去。”诺诺不肯松手。博博打抱不平,拉开了妃妃,说:“今天老师让诺诺送毛巾的。”妃妃看看我说:“老师,博博多管闲事。”作为旁观者的我不作声。这时,妃妃对博博说:“谁要你多管闲事?”博博不甘示弱:“明明是你自己多管闲事!”“我怎么多管闲事了?”妃妃反问。博博说:“老师明明让诺诺去放毛巾,你偏要去抢毛巾,你不是多管闲事吗?”妃妃自知理亏:“那你也不要拉我衣服啊,我的衣服拉坏了怎么办?你要向我说‘对不起’。”博博说:“你先多管闲事,你也要向诺诺说‘对不起’。”妃妃无奈地说:“诺诺,对不起。”接着大声地对博博说:“现在轮到你说了。”“妃妃,对不起。”博博大声地说。
  分析反思:
  由于家庭教育的因素,妃妃比较自我中心,在面对矛盾冲突时充分显露出霸道任性的特点。博博遇事爱较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比较冲动。这两个孩子有主见、有想法、个性分明,教师需要给予机会,让他们自主处理一些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非参与式旁观者的角色去观察了解整个矛盾冲突的前因后果以及处理的过程,以尊重与信任的态度给予幼儿处理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作为旁观者目睹了孩子自主和平解决矛盾冲突的全过程,一起冲突事件在孩子的争论辩解中和平解决了。两个孩子在此次矛盾冲突中学习了做事必须遵守规则、沟通不用肢体、有错勇于承认等,自我价值感不斷提升。作为教师,遇到问题不随意干扰制止,不急于武断地处理,而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样的方式能加快孩子的自我成长速度。教师做旁观者不是意味着完全放手,任由事件发展,而是静观其变。
  孩子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与他人发生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协商、分享、合作的。正如瑞吉欧的教师所讲,“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1/3的确定性和2/3的不确定性在一起”。教师要抓住这些不确定的突发矛盾,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地交往、相处,学会在矛盾冲突中察觉自己的不足,学会自己纠错。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不同的矛盾冲突事件中担任适宜的角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舞台。当然,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家长结成教育同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8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