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春花

  摘要: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本文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途径 问题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我们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一、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1. 紧扣课文思想内容,阐明道理,激发学生健康情感。
  选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思想性都很强,其思想教育内容,是教材本身固有的内含的思想因素。教师只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因素以及所描述的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就能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激发其健康的道德情感,自然就受到深刻的教育,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了。如《生命桥》写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动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生命之桥。这则寓言故事,以物喻人,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的可贵的合作行为与献身精神。
  2. 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析词赏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和作者立场观点的,句子是作者于课文中诉之以理晓之以义的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许多词语的深刻含义也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切地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至关重要的就是从词语入手,抓住密切相关的句子,予以赏析。如《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不止一次发出旅客生涯到何时”,“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总是摆好三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祖国”。这些句子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和毅然归国的赤子之心。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些句子的内涵,自然就会进一步滋生思乡爱国的情怀。
  3. 善于领悟美育意境,再现形象,启迪学生动之以情。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塑造和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谐的个性,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的一种情感教育,美是闪烁在文章中的永恒之火。而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不仅表现在课文丰富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刻画的人物形象美、描写的祖国山河美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这些足以体现真善美的富于情感的美育因素,并且相应地采取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录音、幻灯、图片、吟诵、表演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自然就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教师若能把学生带入首二句所描写的“花红柳绿,黄莺啼鸣。无论是水边的村子,还是山下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飘舞的酒旗”的无限广阔无限繁丽的江南春景中,学生就会充分感受江南春光明媚的美;接着引导学生追想南朝当年的盛日:在那梦一般的烟雨迷朦中,到处都有寺院,到处都有楼台,而这些往日繁华,曾几何时早成为过目烟云,又如梦一般地消失了,学生此时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凄凄切切的南朝覆灭的慨叹情,时代更替人事已非的悲悯感。审美情趣会趋于更高尚,审美观点会近乎更健康,视野阅历会渐向更开阔,精神思绪会深感更充实。
  4. 发挥教师情感中介,创设氛围,诱发学生感情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共同互动,不仅是信息和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思想教育因素,凭借课堂教学这个舞台,通过热情洋溢、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创设独特的情境氛围,撞击学生的心扉,使之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引发感情共鸣,达到最佳的心理境界,诱使感情升华。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教师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精辟生动的课堂语言,融入自己对学生浓浓的爱,而且学生也很快就会体察到:教师的这种爱,似和煦的春风,融融春意,可化掉冻结在自己心灵上的冰霜;教师的这种爱,是一座精神桥梁,使师生彼此心心相印,情通意达,可纯洁和升华感情。如指导学生写“故乡春来早”的作文,教师可用富于情感的语言,娓娓生动地把自己心眼中的故乡春景,包括静景动景人境物境,动静相间色彩纷呈之境,一幅幅地描画一番动情一番,学生的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情趣马上就会高涨起来,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启迪着诱惑着驱使着他们,挥笔述怀,好不爽快。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 避免牵强附会。
  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为祖国而学习》、《要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2.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3.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爱莫能助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等。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参考文献:
  [1]戴昌贵.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探索, 2008.2.
  [2]曾孝群.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语文教研, 2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