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内涵的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秋玉

  摘要: 内涵是指隐藏于字面意义背后的意思,在翻译中担当着与原著等效的重任。然而,由于译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忽略了特定的上下文,内涵通常会被误解或忽略。译者若要做好翻译,必须对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的社会的文化有一定了解,熟悉其语言习惯,而且在翻译中一定要有上下文意识。
  关键词: 内涵 文化背景 上下文 翻译
  
  一、内涵的定义及重要性
  
  翻译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和把握。好的翻译既要求对词和句子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更包括对词和句子隐含意思,即对所谓的内涵的准确且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词的意义可以分为“denotative meaning”和“connotative meaning”也就是“外延”和“内涵”。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四版将“connotative meaning”定义为“idea which a word makes one think of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meaning”(P295)。说明词的内涵是与该词有联系并让读者有主观感受的,它是不能被直接反映的。词的外延,用同义或近义词来替换也可以让读者理解到相同意思,而读者是否理解到词的内涵就像坐飞机不同于坐拖拉机一样。通常,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都是通过词的内涵来体现的。只有透过表面去理解语篇中的词,译者才可能领会原作者的真正意思,才可能翻译出与原著相符的译作。
  
  二、内涵在翻译中的误解
  
  1.缺乏对单词文化背景的了解
  在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风俗和语言习惯,这些风俗和语言习惯的独特性是通过生活在那里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来反映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里,相同的行为和表达可能会传递出不同的内涵;而相同内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则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在中国象征着权势和力量的是老虎,在西方却是狮子。在中国,“黄” 往往暗含的都是猥亵、下流和色情,但是,英语里与“黄”对应的“yellow”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意味的是胆小和懦弱。另外,一些文化符号的产生来源于某些历史事件,如果译者不知道相关的历史背景,就无法抓住此类词或短语的内涵。请看下面的例句: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这句话中,“to eat no fish”是个文学典故,而“to play the game”是个成语。在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期间,罗马天主教规定人们只能在星期五吃鱼以表示对伊丽莎白一世的忠诚,但是新教徒拒绝遵守这一规定。因此,这里的“to eat no fish”暗示着忠诚,“to play the game”表达的意思也是与“to play fair”相同的。如果译者没有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历史文化知识,就很可能将句子翻译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这样就会让读者误解原文的意思。
  2.对上下文的忽略
  这里的上下文指的是语境,是有关句法和词语搭配的语言前后关系。一个简单明了的句子在没有上下文、独立的情况下,有自己的字面意思,能够表达一定信息(Merkel,171),如果把他们从上下文中独立提取出来,其含义只是外延的。一旦将这些词、短语或者句子放到语篇当中,它们的意思就经过修饰变得复杂起来,有了自己的“内涵”,传达的信息也与原来的字面意思相差甚远,理解起来也比较难。
  语音、语调和句型结构都对单词或者短语的内涵有很大影响。此外,词序或句型的改变、简单句或是复合句的选择或是语篇结构的不同都会引起内涵的变化。这种与句法环境有关的内涵被称为“特定内涵”,也就是作者在特定情形下给出的暗示。通常情况下,翻译存在的问题就在于这些特定内涵。由于这些特定含义能够最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中心,如果它们没有被正确地解译出来,就很有可能让译文读者一头雾水。因此,对特定内涵意义的准确理解是两种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关键。
  对特定上下文的忽略,最明显的做法是译者选用他在第一眼看到某个词的时候想到的意思或是不假思索地直接采用词典里提供的该词意思,而不理会是否与原文贴切直接选用。一般情况,此类翻译会在更长一些的篇幅里解释出一定的意思(当然与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另外一码事),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误解了原文的内涵,要让译文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效应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下面对一句中文的翻译是个很好的例子:
  还要努力读一点历史和小说。
  We should also find time to read some history books and novels.
  词典里对“努力”做的基本解释是 “to make an effort”。如果用这个解释来翻译“努力”,那就很容易让读者误解原文中这个句子的主语可能是智力不全,阅读历史类书籍有困难。懂中文的应该知道,这句话里的“努力” 是“抽出时间” 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成“to find time”。
  在一本中英翻译练习书的复习里,有个句子是这样的:
  “为了帮助中国人了解不同文化中关于友谊的价值观念,他收集和编纂了一百多条友谊方面的中外格言。”
  其翻译有两个版本:
  (a)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the Chinese understand the values of friendship in different cultures,he ha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over one hundred Chinese and foreign maxims about friendship.
  (b)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the Chinese gain an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s of friendship in different cultures,he has selected and arranged over one hundred Chinese and foreign maxims about friendship.
  两个版本有区别在于,(a)版本里 “了解” 本直接翻译成 “understand”, (b)版本里,“了解”被理解为“gain an appreciation of”。毋庸质疑,会去阅读这本收集了关于中外友谊格言的书(以下简称该书)的读者对于中西方的友谊价值观都有基本了解。因此,该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读者能够更全面、详细地“理解”那些格言,并从中受到启发。经过仔细的分析,就不会再局限于“了解”的字面意思,知道该书的目的是要读者更好地去“appreciate”友谊的价值观,而不是仅仅“understand”而已。 “To gain an appreciation”就会比“understand”更好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意思。
  
  三、避免翻译中误解和忽略的建议
  
  1.避免翻译中的文化误解
  当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存在很大不同时,直译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意译,一定要尽力找到与原文对等的译文表达,以便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涵。
  (1)受文化和风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于相同的意思会有不同的表达。为了让译文与原文有相同的效果,译者需要做一定的转换。比方说,中文里我们说“天生有福(born with blessing)”,在英语里却应该说“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含着银勺子出生)”。

  (2)同一个物体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里的人们来说,会有不同价值和含义,让人联想到不同的东西。很多语言里都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但同一个动物在一种语言里的含义与在另一种语言里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编撰的《汉英成语词典》中,“望子成龙”有两个对应的英语翻译,第一个是意译:compiled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第二个是在后面添加了解释的直译: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直译后面的解释是必须的,因为中国人崇拜的是龙而英国人喜欢的却是狗。尽管在《圣经》里,龙象征着神圣和绝对统治,但美国人和英国人还是把龙看作邪恶的化身。英国人对待龙的态度与中国人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
  (3)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有不同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翻译应该体现这种不同。在英国,不管生活在乡下还是城市,人们打招呼的时候都喜欢谈论天气,说:“Lovely weather,isn’t it?”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虽然问话人并不在乎对方是否真的吃饭了,人们打招呼的时候总是喜欢问“吃了吗?”,因为那仅仅是个问候语而已。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英国人的“Lovely weather,isn’t it?”应该翻译为中文“你好”,而中国人的“吃了吗?”则应该翻译为英语的“How do you do?”,“Hi!”或“How are you?”。如果与一个讲英语的人打招呼时,用英语问“吃了吗?”,那他就会回答“吃了”或者“还没有”更有可能是“你想请我吃饭吗?”。也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与“吃”相关的中文习语,像“饭桶”、“吃软不吃硬”和“吃香”都很难在英语里找到对等的表达。只能意译为“good-for-nothing”,“be open to persuasion,but not to coercion”和 “be very popular”这样它们才能表达出和中文一样的含义,而这些翻译和“吃”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4)对典故作适当的转换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Edgar Snow 在他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下面这样一个句子:
  Here well-fed foreigners could live in their own little never-never land of whisky-and-soda,Polo,tennis,and gossip,happily quite unaware of the pulse of Humanity outside the great city’s silent,insulating walls as indeed many did.
  中国的名家翻译为:
  这里,饱食终日的外国人,可以在自己的小小的世外桃源里过着喝威士忌酒掺苏打水、打马球和网球、闲聊天的生活,无忧无虑地完全不觉得这个伟大城市的无声的绝缘的城墙外面的人间脉搏――许多人也确实是这样生活的。
  翻译出来的中文。 “never-never land”源于一位叫Barrie,J.M的苏格兰作家Peter Pan这一小说,基本意思是“an imaginary,idyllic or dream land”,搭配不同的上下文会有不同的含义。在Edgar Snow 的小说里,故事人物来到了“never-never land”并经历了一些奇遇,这正好和中国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情景是个巧合。所以,将英语典故的“never-never land”转换为中文典故的“世外桃源”就让中文版本的读者有了与英文版本的读者一样的体会,这样的翻译是无懈可击的。
  2.避免翻译中对特定上下文的忽略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翻译的语篇都是由词构成的。这些词处于一个特定的与语法和搭配有关的语境中,所以每个词都必须要放回原来的上下文才能明白它的内涵。而句子的内涵也是同样的道理,脱离语篇就失去了本质的内涵。翻译中要仔细分析原文中的句子,弄清楚相互之间的承接方式,翻译出的译文句子也要注意相互间的关系。有这样一个英语句子: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 City,you can look 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struments while listening to their music.
  翻译成下面两种版本:
  (a)在纽约市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你一边听着他们的音乐,一边还能看到各种十七世纪的乐器。
  (b)在纽约市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你不仅可以看见各种十七世纪的乐器,而且还能欣赏到用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
  (a)版本忽略了“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struments”和 “their”之间的关联,所以译文误解音乐是博物馆放的。而(b)版本则注意了“their”在整个上下文中的联系,译出了内涵意思。
  
  四、结论
  
  内涵,不管是约定的还是特定的,都是隐藏于词或短语背后的,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只有译出了内涵,才可能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对源语言内涵意思的误解和忽略会导致语用失效(陈宏薇,72)。译者如要做好双语交流的有效工作,就一定要通晓必要的各种社会文化规则,熟悉各类语言习惯,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作用。
  
  参考文献:
  [1]Merkel,Gottfied F.(ed.)On Romanticism and the Art of Transl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6.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ugene.A.Translating Meaning.San Dima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4]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urth edition).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