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翻译史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主组成部分,也是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本文在分析总结有关中国翻译史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学者们在关于翻译史研究方法在译者中心、翻译史的史学研究、翻译理论和语境构建这五个主要方面的观点,以此总结翻译史研究方法,形成对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清晰脉络。
  关键词:翻译史;研究方法;译者;历史学;语境构建
  1.引言
  翻译史主要是对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翻译作品、翻译家、翻译运动等对象进行描述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究竟选取哪种研究方法是关键,这影响翻译史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研究成果展现。
  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翻译史的研究成为焦点,受到文学界、史学界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其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虽然目前翻译史研究在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还是与其他已有自身系统理论基础的学科有一定的差距,翻译史研究的发展之路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加强翻译史方法论的建设尤为重要。
  2.翻译史研究方法的不同视角
  2.1 译者中心
  在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 一书中,皮姆强调译本、译本的社会语境和语言特征等都不是翻译史研究的主要对象,译者才是翻译史研究的真正对象,翻译史以译者生活和工作为中心展开。
  但目前人们对翻译家的研究却集中在文学翻译名家身上,出现扎堆现象。据穆雷、邵兵(2014)对近年两岸四地近700篇博士论文的统计,得出的统计结果为林纾、林语堂、许渊冲、鲁迅的研究非别为 6 篇、5 篇、4 篇、3 篇,出现扎堆现象,并且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趋于一致。基于研究数据,穆雷、邵兵得出结论,翻译史中关于翻译家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国近现代的知名译家且被用同样的方法重复研究,大多探究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身份,但对名气小的译者较少涉及。
  基于对译者个案研究对象扎堆和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方梦之,庄智象(2016)认为研究对象要揽全局全方位,关注对翻译实践家的研究,可以从译者素质、成长经历、翻译动因和翻译环境等方面对翻译家进行描述。穆雷、邵兵(2014)认为要对致力于社会科学、自然人文科学的翻译家进行研究,这将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皮姆在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中也强调要了解译者从事翻译职业的原因及背景。对译者的研究至关重要,阐述译者在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展现译者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翻译行为及所做的贡献,将促进社会历史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翻译行业的进步。
  2.2 翻译史的史学研究
  翻译史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涉史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所以翻译史研究要具有跨学科的视野,且有必要借鉴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的方法。
  许钧、朱玉彬(2007)在其论文中具体探讨了翻译史四种研究方法,即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计量学方法。蓝红军(2010)在《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提到史识观和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史学研究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心理学、人类学、计量学、社会学、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理论和方法都可以为史学研究所利用。穆雷、欧阳东峰于2015年发表一篇论文,专门探讨史学研究方法对翻译史研究的阐释作用,文中列举了历史学分析方法中的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历史系统分析方法、历史计量分析方法和历史心理分析方法七个方法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之后又展示了历史学实证方法和叙述方法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
  学者们对于用史学研究方法对翻译史进行研究的观点不谋而合,例如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计量学方法等研究方法曾在不同学者的论文中被探讨,因此应尤其重视这些方法的运用。
  2.3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相互依存,翻译理论的探讨在翻译史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蓝红军(2010)肯定了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他认为虽然翻译史研究中很少显性地出现翻译理论的阐述,但在隐形层面上都要以翻译理论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夏天(2012)则围绕理论是束缚还是工具展开讨论,他认为在语言本体研究中理论工具不可或缺,理论工具影响研究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理论能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话题新角度,因此理论应被当成一种工具。之后,穆雷、邵兵(2014)在对中国两岸四地翻译研究博士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专门指出翻译史研究在理论视角存在的三个问题,即对所声称借用理论的来源和本质含混不清,多种理论视角混乱杂糅,理论视角与语料 / 文本分析“两张皮”。
  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研究相互依存,但是由于有些研究者对翻译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导致在研究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研究者容易把理论当成束缚自己研究视野的框架。
  2.4 语境构建
  语境指语言的使用环境,包括一切主客观因素。翻译史研究的语境构建指在研究翻译史时,要考虑除文本本身之外的一切的因素,把翻译背后隐藏的信息现象语境化。
  20世纪90年代,翻译界出现“文化转向”这一现象,提倡研究者从单纯的文本结构中解放出来,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以开放的动态的方式对研究译入语文本、译者、文化语境等进行研究。夏天(2012)在其论文中提出了构建翻译活动的语境的三个方法,即副文本与文本选择的语境构建、文本细读与翻译策略的语境构建和读者考察与译本接受的语境构建。
  在翻译史研究中构建翻译语境说明了翻译史研究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把翻译史研究放入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宏大的语境中十分必要。
  3.结论
  从注重译者的中心地位到具有史学思维,从翻译史与翻译理论的互动到语境分析构建,可以从中看出翻译史研究绝非简单的资料罗列。究者还应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史学思维,注重翻译研究与史学研究相结合,以此来促进翻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发展,还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为其增添新知识新内容,注入新活力,给该领域带来突破。
  参考文献:
  [1]许钧, 朱玉彬. 中国翻译史研究及其方法初探———兼评五卷本《中国翻译通史》[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6):451-454.
  [2]蓝红军. 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3):44-48.
  [3]夏天. 史料、语境与理论:文学翻译史研究方法构建[J].外国语, 2012,(4):80-87.
  [4]穆雷, 邹兵. 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2—2013) ———对两岸四地近 700 篇论文的考察[J]. 中国翻译, 2014,( 2) :14-20.
  [5]方梦之, 庄智象. 翻译史研究: 不囿于文学翻译 ———《中国翻译家研究》前言[J]. 海翻译, 2016,(3):1-8.
  作者简介:王海蓉,女,1994年6月,河南郑州人,翻译硕士,上海海事大学,研究方向:笔译理论与实践。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13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