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晓燕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数学材料对初中学生有作用,初中学生同时对数学材料也有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学习内容,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我们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地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情境创设中,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数学的应用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多边形》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如何用各种不同的地砖来铺满地面,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假设给自己的房间或者家里的房间设计自己喜欢的地砖。在这过程中,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卡片来代替不同形状的瓷砖。学生发挥了想象力,不仅弄清了道理,还根据不同的适用人群设计了不同的风格,根据不同的国家设计了不同的风格:日本风格的、英国风格的等。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同艺术的结合,看到原来数学也可以有很美丽、很有用的一面。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使他们充满兴趣地走进数学情境,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它能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和陌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惊呼:数学,我捉到你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问题情境的内容安排要注意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的问题,这时候情境设计就更为重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也是会先认识它跟我们生活中联系密切的一面。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的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确定与不确定》这堂课中,为使学生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些事件,再请他们的好友表示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比赛哪些学生最有默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很多很有意思、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三届体育节的比赛抽签我班抽得第五个出场;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并且全部击中目标,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概率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整堂课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四、创设问题情境,将掌握知识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机结合。
例如,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要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进行以下活动: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等;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能使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学生激发了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事实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就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