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定向运动课程考核模式与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晖

  摘要: 本文通过对能力本位及能力内涵的分析,构建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能力本位的能力结构与内容,并对高校定向运动课程考核模式与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能力本位 定向运动 课程考核
  
  高校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就是为了改变以往“知识第一”旧的教学理念与考核方法,实施“能力第一”新的教学理念与考核方法,即突出能力第一的原则。本文就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如何突出并实现“能力本位”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1.能力本位及能力内涵
  1.1能力的内涵
  要理解能力本位,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能力。《辞海》对能力的解释是: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质,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高校体育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能力:一是从能力发挥的基础看,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外化的表现,这里涉及能力与人的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能力的内在基础,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而人的能力则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实现和确认,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没有素质,就谈不上什么能力;提高素质,就是为了培养能力。二是从能力发挥的内容看,能力主要指人的一般能力,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力、审美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人的特殊能力,即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而成的专业才能,人为社会所奉献的创造能力。三是从能力发挥的水平看,能力是指人驾驭实践活动本领的大小和熟练程度。
  1.2能力本位的含义
  能力本位是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提出的一个观点。其基本含义是: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能力价值观的基石之上,要以能力价值观为主导来统摄其他价值观,而且当它与一些价值取向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尤其当权位、人情、关系、金钱、门第、年资同能力发生冲突时,应以能力作为裁决的准绳,应当让位于能力;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人的一切追求、活动和关系首先要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要求每个人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来积极地生存、发展并实现自己的追求;在对人和组织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奖惩时,应首先看其能力发挥及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状况。这种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和确证,并对当代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高校定向运动能力本位的能力结构和内容
  定向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全民健身项目,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经常参加该项目锻炼,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以及在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快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是集体能与智力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也是现代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能力为先的指导思想下,确定定向运动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或者说学生通过定向运动教学能提高什么样的能力,是高校定向运动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基础。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知识本位”逐渐走向“能力本位”。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能力,只有把掌握的基础、基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造创新能力,才能说具备一定能力,这也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依据上述能力的内涵,可以把高校定向运动课程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类别,包括十六项内容。(见下表)
  
  3.高校定向运动课程能力本位考核模式与方法
  3.1考核模式
  3.1.1考核模式制定原则
  想要制定高校定向运动课程以能力本位为准则的考核模式,就必须构建考核原则,即考核模式是依据什么原则制定的。考核就是评价,考核的内容与标准就是要指导学生去创造和创新,培养创新力,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适应社会的规则和要求,这样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即可利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考核原则制定必须依据以下三方面:一是创新性原则。摆脱传统高校教育考核方式的束缚,贯彻现代高校教育理念,注重基础,发展能力,探讨课程标准体系,突出能力性。二是超前性原则。了解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特点,使考核内容主动适应职业的要求。三是实用性原则。考核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使考核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
  3.1.2考核模式具体内容
  一是由学期考核模式逐步过渡到教学全过程考核。改变过去终结性评价模式,学生的评价由静止性评价实现动态性评价。学生的成绩在一个发展过程中必然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型,任何终结性评价都是对学生片面的认识和单一的判断。二是由过去单纯知识掌握程度考核逐步过渡到知识使用程度考核模式。知识储量多寡只是一种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基本、基础的能力,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具体需要的能力,才是知识的力量。三是由划定范围内的考核过渡到范围无限制的考核模式。改变过去提前划定范围的考核模式,学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努力,不能超出一定限制,束缚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要设定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能力。不是让学生思考什么,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3.2考核方法
  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考核必须坚持能力第一的原则,所以考核内容与方法必须从能力挖掘出发,挖掘学生的既有能力与潜能。为此把考核分为基本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内容。考核方法采用理论测试、制作设计、技能实践、教学比赛,逐一进行。
  3.2.1基本能力
  理论测试: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知识,列出认为是重点的而且是必备的知识点。
  考核说明:考试除考核知识的储量大小,同时也考核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能力。每一门课程知识点都很多,但有主次之分和重要不重要的区别,学生要学会在既有的知识中划分出对自身最重要的、次重要的。这样的考核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知识,又提高对知识甄别能力。
  考核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理论测试,试卷出现雷同则雷同者记作零分。成绩只有合格与否,不设区间分数。只要列出的知识点符合完成定向运动最低要求,则给予合格成绩,否则为不合格。
  技能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图和指北针,按照规定要求完成校园定向运动。
  考核说明:技能是发挥水平和体现能力的基础,把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涵盖在技能考核项目中,如:标定地图、图地对照、读识地图、指北针使用、运动路线选择、耐力跑,为今后运动技能发挥打下基础。
  考核要求: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即可判定成绩合格,否则记作不合格。
  3.2.2运用能力
  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教学比赛组、竞赛组织组、裁判工作组。教师提供室内、室外地图,学生各自在三次不同的课堂中,进行三个角色的扮演。
  考核说明:知识只有运用才有力量,而如何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并表现出最佳的能力,则是考核的目的。把学生分成三组,就是要让学生对每一种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把死板的知识加上活跃思维变成的智慧能力,体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
  考核要求:考核者未能完成任务,则判定不合格。组织者如果在某一个环节出现误差,造成学生的成绩无效或影响成绩发挥,判定此次考核不合格。
  3.2.3创新能力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地图制作组、教学比赛组、竞赛组织组、裁判工作组。四个组别的人员在四次课堂教学中分别参与其中。
  考核说明:虽然学生未来不一定会从事定向运动,但通过从事定向运动培养出的创新创造力对现在和未来将是有益的。四个组别的划分,意味着学生要完成四种不同的竞赛设计,对学生是考验,也是能力的提升。学生要依据地图提供的要求,组织好竞赛和裁判任务。
  考核要求:依据地图制作的效果,包括作品实用性和设计合理性,能为比赛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作品判定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其它要求同上。
  
  参考文献:
  [1]诸葛伟民,朱建清.定向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2]董永康.浅谈定向运动的起源和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5):78.
  [3]陈扶汉,陈婷.论能力本位[J].甘肃高师学报,2008,(3):113.
  [4]李宏强.陕西省普通高校定向运动课程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6).
  [5]张开天.对“能力本位”的断想[J].中国培训,2000,(4):14.
  [6]韩庆祥.“能力本位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学习与探索[J],1999,(2):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