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宽
摘要: 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但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匮乏、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应实现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体育产业内容多元化和体育产业管理法制化。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现状 发展趋势
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体育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日益被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1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发展相对成熟。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主体市场之一,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许多人不但花钱观看体育比赛和表演,而且付费参加健身、健美及各种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已具雏形。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很快,每年各体育部门或体育组织都会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培训辅导活动,这些活动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发展势头较猛。体育中介市场、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保险业等开始发展。
1.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东部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且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投资热点,西部则比较贫乏。二是明了市场规律、熟悉市场营销的管理人才匮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运动过程,而对经营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应当重视体育产业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加快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一流水平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经营人才队伍。
1.3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
目前除去《体育法》这部母法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之外,针对体育市场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不多见。虽然目前已经颁布的《体育法》对我国体育走向法制化有了初步的规定,但基于体育立法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与体育基本法的配套立法工作又迟迟跟不上,距离建立健全体育法规体系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但迄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来对我国的《体育法》的实施状况进行检查,《体育法》的执行情况很大程度上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国家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时,应当合理规划、侧重布点、选择发展项目,确立产业支柱,对支柱产品予以重点支持,这在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2.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2.1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
21世纪中国体育区别于20世纪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体育行政部门独家办体育产业的旧观念,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社会办体育产业的进程。鼓励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农村乡镇和个人开展不同所有制形式,要不拘一格,多种形式的体育产业,多种模式,百花齐放。要抓好主体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竞赛的体育产业表演、健身娱乐、场馆服务、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五大产业,搞好市场开发的培育。要切实抓好体育协会、俱乐部、基金会和体育中介机构的建设,积极培养体育经纪人,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使其在体育产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体育产业内容多元化。
体育产业应从单一经营主体逐步延伸体育业务,拓宽有偿体育服务的经营活动范围,兴办一些盈利性的体育项目,或围绕体育事开展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经营活动;在企业内部建立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强化品牌意识,支持从事为主体产业服务和为提高大众身体素质服务的项目和单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内体育用品扩大出口量、占领国际市场,同时也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与体育经济相关的专业,加强对体育经济现状和预测未来的研究。此外,还要规范体育经纪人制度,加强对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
2.3体育产业管理法制化。
目前已经颁布的《体育法》对我国体育走向法制化奠定了基础,但与之配套的立法工作迟迟跟不上。因此,应该完善法规、优化体育产业市场。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高层次的体育产业法规,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对我国的《体育法》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政策倾斜往往是一个新兴产业必要的助推剂,体育产业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广开财路,打破行业壁垒与区域经济壁垒。要通过优惠政策的引导,鼓励内资,吸引外资,提倡和鼓励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个人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形式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参与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参与兴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信息咨询等经营性实体。
参考文献:
[1]栾开封.发展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3-6.
[2]李想的.制约我国体育产业的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6):94-96.
[3]杜立群.对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3):271-272.
[4]甘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调查研究,2007,(5):29-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