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院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志荣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的根本性变革,但其在高校却蹒跚踯躅、备受冷落。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内涵、意义和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几点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院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意义 现状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待探索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定义就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言,和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仅仅看成工具、手段的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或CAL(计算机辅助学习)相比,显然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将其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有利于”。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和体现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
  
  2、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和促进协作式学习
  传统CAI强调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个别化学习,但是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现状与成因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小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而部分高等院校却蹒跚踯躅,在高校课堂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以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或教学的辅助材料,在某些学科中甚至还牢守“满堂灌”的教学传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高等院校中得不到大力推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他们所拥有的各种观念和能力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普及和推广。目前高校一些教师认为搞多媒体教学及课程整合是哗众取宠。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新技术、新媒体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改进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功效:另外有些高校教师觉得,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太艰苦,没什么资助,同科研相比,付出很多,收获不大,因此没有热情;教师信息技术的技能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较熟练,能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信息质量高,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教师还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教师专业性强,知识面相对较窄,一门功课重复好多年甚至是一辈子,使他们很容易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他们不愿意改,甚至也没有想过去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依赖和对新教育观念的淡漠,是造成“课程整合”在高等院校不能得以很好开展的重要原因。
  
  2、学生的因素
  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据调查,在学生方面,60.2%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课程学习有很大帮助,培养了自学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了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但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迁移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课外学生主要利用电脑和网络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了解社会的发展,进行娱乐,但利用电脑和网络学习的比重还比较小。
  
  3、信息设施的因素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操作平台,没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持,就不可能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设施、校园网络、校园远程教育系统等设施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整合的效果。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备、不健全,多媒体教室偏少、网络的畅通无阻得不到保证、系统设备升级换代缓慢等等。
  
  4、信息资源的因素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无充足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是保证整合能否最终实现的一个重要成分。教师有了所需的资源,课程内容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只有拥有大量资源才有可能对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信息资源包括:将课程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硬盘、光盘或局域网服务器上的材料以及远程网络课程材料两种。具体来讲,前者主要包括多媒体材料库、学习单元库和题库。资源的丰富性、实用性和易用性是整合过程的重要组成因素。目前网络上可供使用的高等教育资源比较有限,现成的积件、课件可谓凤毛麟角,且存在着适用

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缺陷。所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都难以满足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
  
  四、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与措施
  
  1、强调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整合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由教师传授或灌输的,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的对事物的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极大的冲击,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另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加强高校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培训
  高校教师思想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外部物质条件,但是如何有力推动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如果没有教育工作者思想的信息化,领导、教师不愿意做,即使有再好的信息化环境,一切也是枉然。另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教师是否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用BBS、博客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课程整合的成败。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非常有必要,更是当务之急。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有专家指出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学设计方法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培训,教无止尽,学亦无止尽,通过不停的学习来提高与完善自我。
  
  3、围绕创建“新型教学结构”进行整合
  所谓新型教学结构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种教学结构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既然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变成纯粹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
  
  4、加强信息资源及软件建设
  重视信息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交流讨论的空间,并且应及时更新、定期维护。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购买现有的教学软件、自制软件、向软件公司定制等。在资料库的建设方面,应建立网络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并在资源信息中心中建立不同专业和主题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快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
  
  5、建立开放的课程系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要使相关学科课程相互融通,打破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的隔膜,将被分割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效的整合;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融通。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通;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有序的综合与分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角度进行探讨与研究。本文的初步分析希望对我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研究与实践有所启示。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成果是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这个项目的建设,高校将会积极建立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推出具有创新内容的典型课例;高校教师将会更加重视应用信息技术,并积极探索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和课程的整合,为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