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观念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举措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德荣
摘要: 培养体育兴趣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教师可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加强体育教育改革、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利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会化的影响和明星偶像作用等几个方面培养来学生体育兴趣。
关键词: 终身体育 体育兴趣 培养 举措
前言
1995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随着当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终身体育被视为 21 世纪的体育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导的思想, 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终身体育的关键性阶段, 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但具体如何在终身体育观念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锻炼习惯,是值得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关于“兴趣”和“终身体育”的理解
1.1关于“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因素。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主动或被动、对学习效果都有直接影响。体育兴趣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 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倾向”, “ 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理解为:学生从事体育(或体育中的某一内容) 学习与锻炼的心理倾向或选择。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自觉学习、锻炼的动力,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教育家都充分肯定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2关于“终身体育”
所谓“终身体育”是以培养与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学习为主导, 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 使之终身受益, 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不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就不可能完成社会及其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神圣任务。
1.3“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的关系
培养体育兴趣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与体育兴趣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伴随终身,就必须去寻找它的动力源。兴趣是最佳的切入点,它可以使人们经常地和情不自禁地对某种事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身不由己、乐在其中的参与欲望。而这个欲望正是体育锻炼能伴随终身的动力源泉。学校体育的教学, 恰恰主导着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2.目前学生进行经常性体育锻炼的现状
笔者对升入我校的300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只有 25%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 而这25%的学生中以兴趣为锻炼动机的占 40%, 6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进行锻炼的。学生还是以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主。这样的情况不容乐观,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举措
3.1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点燃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建立融洽、新的师生情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学中,教师热爱学生,将自己的爱心投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实践证明,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至关重要。目前,学生普遍对体育感兴趣,喜爱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愉快教育可解决这一难题。愉快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也重视学生学会自爱,使师生发展感情,打破师生隔阂,激发学生成长。体育教师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情理,对学生实行“微笑教育”,寓教育于爱的情感之中。教学中,教与学是互相促进、互相鼓励的。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融洽、增进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3.2加强体育教育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信息源。
3.2.1 合理选择教材, 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教学是身心活动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必须精心研究, 要善于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 特别是性别差异、心理状况等方面安排好教学内容。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穿插一些生动有趣,又惊险刺激、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游戏,多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如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新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富有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 可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有利于引发学生体育兴趣。如耐久跑,这个项目比较单调、乏味, 学生练习比较辛苦, 因此, 几乎每个学生都对其有恐惧和厌烦感。如果我们将绕田径场耐久跑采用自然地形跑、障碍跑、追逐跑、领先跑等形式, 运用蛇形、螺旋形、花瓣形、对角形等线路, 选用游戏法、竞赛法、测验法等手段, 学生练习时自然就会积极参与,兴趣十足,把身体上的苦转变为情感上的乐, 把短暂的体育兴趣逐渐转变为持久的体育兴趣。
3.2.2组织游戏比赛。
体育教学中运用做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是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团结协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游戏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增强体质和身体机能,它能将单调枯燥的身体素质练习变得充满乐趣。追赶、接力等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对提高心理素质起到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例如“在抢占空位”的游戏中,学会了快跑,在“猫捉小鸟”的游戏中,学会了跳跃;在拍球游戏中,建立了球的概念。体育游戏的竞争有别于竞技运动的项目,它完全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的,并能使参与者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应变能力和进取精神较为有益。
3.2.3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个性化的口令, 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 调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 更有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学生边学边练,兴趣盎然。
3.2.4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综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使用能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同时,还要注意电教媒体的运用与传统教育紧密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及其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特别要重视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使用演示手段,可增强学生对所学动作要领的领会能力,使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提高学习效果。在剩余时间,利用大屏幕投影,向学生播放有关世界杯足球赛、美国NBA篮球比赛录像的精选镜头,可吸引学生。又如多制作一些静态和动态的电脑教学软件,直接演示,如怎样分析足球的越位问题、接力比赛交接棒的动作分析等系列,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效率。
3.2.5体验快乐体育。
体育课中,适当地注入一些成功快乐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以乐促教,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情激趣,以行导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成功之乐。在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展示魅力,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苦为乐,变重为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地探索。快乐体育是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乐中达到健体、育心、发展个性的教学活动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3.2.6体验成功体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 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使他们获得成功。学生往往希望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情境, 如果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与其能力相符,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 即:“跳一跳, 能摘到桃子”, 学生就会享受到由自己努力而得到的喜悦, 这种内心形成的成功体验的积累就会逐渐激发起体育运动的兴趣。
3.3利用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体育兴趣。
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活化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境,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因素。课外活动时学生选择性较大, 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他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而且组织形式多样, 容易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在良好的氛围里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兴趣,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4 利用体育社会化的影响和明星偶像作用, 诱发体育兴趣。
利用传播媒体手段来欣赏体育竞赛和传递体育信息, 使学生及时地了解体育新闻和观赏高水平体育比赛, 以此熏陶学生的体育意识, 使学生对学习体育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倍增, 并使之融合于整个体育社会之中, 这对学生加深体育意识、形成体育观念将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的青少年对体育明星往往有崇拜的心理,如: 乔丹、贝克汉姆、易建联、刘翔等, 凡是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报道都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利用这样的偶像效应, 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
3.5利用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有一定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 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它促进着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3.6加强体育宣传。
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介, 加强渲染, 烘托气氛, 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和参加体育活动, 特别是对学校的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等重要的体育活动要重点宣传和报道。
3.7开展体育比赛。
开展多项目、多形式的体育比赛,如校运会、篮球赛、排球赛、阳光体育活动等等, 促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可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开展友谊赛和对抗赛, 也可以组织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4.结语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 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对实现终身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是人一生中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期,是进行体育教育最佳的时期, 更是培养体育兴趣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贵在恒。事实表明, 成年人走上社会以后, 那些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观念和兴趣, 都是在学校期间养成的。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 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参考文献:
[1] 任安良.培养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观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6):94-96.
[2] 王永红等.论培养体育兴趣、形成锻炼习惯是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J].鸡西大学学报,2003,(1):15-18.
[3] 李冬.根据兴趣的层次培养体育兴趣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18-19.
[4] 袁应秋.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8)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