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高中体育可以有效锻炼学生体魄以及体育素质,并且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体育观念。现阶段,国人身体素质不断降低,核心原因是缺少体育锻炼,缺乏体育意识,造成身体的亚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深刻认识到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化、规范化体育学习。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师需要创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把高中生基本特征作为主导,搭建起更加灵活、和谐地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锻炼时激发体育热情,加强学生对于终身体育意识和作用的认知。比如:《三级跳远》教学活动设计“五官移位”趣味游戏,把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中,然后播放音乐按照个体差异进行腰腹、四肢、牵拉韧带的运动操,充分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出示教学挂图、教师示范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认知三级跳远的技巧和知识,练习原地跳跃与4-5步行进间跳跃。在此基础上展开跳过实心球练习掌握三级跳远中“三步”节奏,完成整体动作的同时培养了拼搏向前的体育精神。教学实践阶段,教师应该考虑到男女性别、心理等差异,科学安排体育强度。对于强度较大的训练项目,应该把女生、男生分成两组,给予对应的训练内容,保障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新课改的深入,使得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出现了极大变化。可是,实际情况显示多数体育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授课方式,片面关注运动技巧、将成绩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唯一评价指标,没有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使得学生通常是为了顺利完成体育考试而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严重影响了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端正体育态度,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唤醒体育意识。站在高中生角度进行分析,高中时期作为身心发育的中后期,再加上高中生的竞争心理较强,体育教学工作必须积极利用这种特征,充分鍛炼学生体魄。例如:高中生对于篮球联赛、NBA非常感兴趣,教师进行篮球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NBA、明星球员,谈一谈个人想法。借助于多媒体设备播放比赛中精彩片段,刺激学生的运动热情。教师课堂抛设思考问题“NBA球赛中,运动员经常会发生摔倒或者激烈的身体碰撞,可是他们却没有出现什么损伤,这是因为什么?”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回答“因为运动员每天都在进行系统锻炼,身体素质好。”借此,教师讲解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增设拔河、接力等比赛性质的对抗竞争活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体能情况。比赛过程中,教师适当同学生展开交流,防止学生过于关注比赛的成绩,忽略了体育活动乐趣的享受,分享一些体育经验,要求学生坚持体育锻炼。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
概况来讲,教学形式和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对应手段。体育教学形式应该以具体的体育内容作为基础框架,参考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设计规范化、系统化教学模式。正式教学环节,体育教师应该关注教学形式、组织的关系。首先,正视学习、教学的关系。把学生作为整体教学的核心角色,把自己当作教学辅助与引导者,进一步减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抵触、紧张等心理,高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同学生一起游戏,而不是以监督者、管理者角度在旁观察,加强师生的直接交流。例如:针对长跑主题教学过程中,单一采取教师讲解运动技巧会严重打击学生对于长跑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爱好与性格,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比喻方式讲解注意要点。参照学生体能情况,设计差异化练习项目,确保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其次,正视情感教学、认知教学、身体教学的关系。统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认知系统以及心理素质,搭建三位一体教学结构;最后,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融合,取长补短。例如:教师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环节,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消极对待组内成员等问题,教师正确运用游戏教学、个体指导相搭配的模式推进教学,促使学生统一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提升以及心理成长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综合分析高中生学习特征和规律,优化和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体育学习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丰富、积累体育知识,从而实现高中体育教育工作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岳邦阁.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7(2):158-159.
[2]蔡毅容.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新校园旬刊, 2017(10):33.
[3]张恒.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 3(16):94.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4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