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学义

  教人要教心,育人先育德。教书育人必须并重,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更是如此。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培养出多种多样、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跨世纪人才。
  下面仅就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贯彻《大纲》要求,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教育最有利于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寓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之中,使知识思维和智能的培养教育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综合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辩证唯物主义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唯物辨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而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最基本观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教师必须把握的内容。
  例如:学习分子的概念时,我们通过苯分子的照片、氨水的挥发扩散实验,使学生感觉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不断运动,同时利用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明白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观点。
  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便是一对既相互矛盾又相依存的反应。没有氧化反应的得氧,就不可能有还原反应的失氧,得氧与失氧必然要在同一反应中进行,因此这一矛盾便得以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共存。又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阴离子与阳离子、物质的溶解与结晶、溶液的酸性与碱性等也都反映对立统一规律,这可以培养学生“世界充满矛盾,而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观点,使他们体会到化学是在对立统一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由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只有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质变。
  在讲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初步排布时,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在n<4时,元素显示金属性;n≥4时,则呈现非金属性;n=8时,又表现出惰性,说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改变使元素的化学性也随之改变。另外,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同素异形体中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物质性质差异;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可制取金刚石等等,这些事例说明数量改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飞跃。可培养学生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也不例外,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扎扎实实,打牢基础。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我国地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要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首先得了解自己祖国的伟大成就。就我国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的成就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而此时的欧洲人民还要用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写一部《圣经》就用了三百张多羊皮。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一直影响到现在,甚至将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降服天然气,用来煮盐,比美国在1668年使用天然气要早1300年。我国东汉时,在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中《地理志》就有关于石油的记载,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给石油科学命名,并在1400年前就开始把石油用于军事上。在讲到“合金”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铜、锡、铅的合金),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掌握了比较复杂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在讲“纯碱”时,结合教材介绍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联合制碱法”,当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纯碱市场的封锁与垄断,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11月又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三、加强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地方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们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及时发出了“中小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通知,后又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并作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中去”的决定。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自觉掌握环境保护知识,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自觉监护环境,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等社会公益活动,可以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
  中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应及时地穿插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例如:在讲解空气成分时,介绍城市汽车尾气(主要含一氧化碳)的任意排放,矿物燃料燃烧产物(主要含二氧化硫)的排放,使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过高,就会造成空气污染,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和形成酸雨,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此时,也可结合生活实际,讲解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利昂扩散到大气层中,会破坏大气层的臭氧层,从而增加紫外线对动植物的伤害作用。
  在讲到工业“三废”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两则消息:一是美国纽约州尼亚加市,由于堆放工业垃圾而引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造成震动美国朝野的“爱运河事件”。二是印度一著名的农药厂因毒气泄漏致使数千名居民死亡,成千上万人遭到毒害的事件。将该信息自然地穿插介绍,更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通过上述事实,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爱祖国、爱家乡的具体体现。要彻底根治环境污染问题,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同时还要运用化学知识,充分发挥化学、生物技术的强大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才能建设起优美的家园。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化学这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环保知识内容。所以,作为教师,要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多种学习的渠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环保教育渗透进去,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又懂得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