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岩

  摘 要:外语阅读教学策略的选用应该建立在对阅读过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中阅读理解过程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相互作用三种模式的探讨为基础,提出了语篇教学、问题驱动和个性化阅读三大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篇教学 问题驱动 个性化阅读
  
  阅读作为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外语学习者积累、巩固语言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为阅读研究注入了活力。如何改变传统外语阅读教学中重讲轻读,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是外语阅读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本文将从对阅读过程认识的理论研究和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对阅读过程的认识
  
  语言学家对阅读过程的认识,可归纳为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三种阶段。
  Gough提出“自下而上(bottom-up)”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依赖于阅读材料本身所呈现的信息,是由低级的单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这一模式,读者就是解码者,而解码过程完全是由字母到单词,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篇章,然后获得作者意图的一个过程。这一模式又被称为“以文本为基础(text-based)”的模式。这一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往往采取以文章为中心的策略。
  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猜谜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并推出“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这一模式认为读者在接触阅读文本时,其中的标题或某个词语、句子、图表、甚至符号都有可能激活读者头脑中已有的某些相关知识,从而使读者找到阅读定位,并形成对所读内容的预测。成功的预测可以使读者顺利地完成阅读;反之,读者将不得不推翻自己的预测,寻找新的线索,并建立进一步的预测,直至达到对语篇的理解。这一理论应用于教学开始以确立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在图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互作用(interactive)”模式。图式理论认为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会以图式形式储存于头脑中,来自于外部的新信息可以被感知并并入原有图示结构,使之得以扩展或创建新的结构形式。阅读理解实质是读者的背景知识与通过语言形式表达的篇章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对输入的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能及时激活这些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同时进行,互相弥补。读者由于某一方面的知识的缺欠造成阅读障碍时,会自然借助其它方面的知识寻求帮助。相互作用模式和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
  意义。
  
  二、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在阅读过程认识理论发展基础上,对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也取得了飞跃的进展,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语篇教学策略、问题驱动策略和个性化阅读策略。
  (一)语篇教学策略
  传统阅读教学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理论影响下,着重分析单词、短语和句子的意思,忽视了对语篇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学生在下大力气弄懂所有词句后,对文本的整体内容茫然依旧,表现在他们做阅读理解题时,对事实题、细节题驾轻就熟,对涉及文章大意、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却往往不知所措。
  语篇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语篇教学从整篇文章入手,充分运用阅读者语言文化知识,有目的地去推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教学中不仅注重语言形式,而且注重语言功能和文本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语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文章,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实际操作中应引导学生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浏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析篇章结构特点及各部分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最后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达到评价性理解。
  (二)问题驱动策略
  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讲解语言知识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阅读行为主体的地位,造成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认为阅读课单调枯燥的后果。
  阅读教学过程不光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带着问题进入的阅读情境,往往是最能充分展开的,阅读主体的阅读期待也是最强烈的。阅读教学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有指导的实践中逐渐学会阅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学会解决问题,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可以在阅读前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涉及文中主要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线索,人物从事某活动的主要理由,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及论据,作者对某事件所持观点、态度以及读者对此给予何种评价等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并在小组内部就问题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然后以汇报发言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应该对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弥补学生由于语言知识或背景文化知识的欠缺而造成对文本理解的误差,或就某一切入点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通过提问和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思考能力和表述、研讨、争辩、应答等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 又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这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三)个性化阅读策略
  阅读中的言语理解并不是由文字到意义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阅读主体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建构文章意义的过程。阅读是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习惯、阅读期待、生活经历等进入阅读情境,并作用于文本。因而,其在阅读中的体验、感悟、结论等必定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的独特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应该关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是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阅读并进行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对文本理解差异,或者如何客观评述作者观点,也可以是对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通过倾听别人的看法学会尊重基础上的人际交往,从而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阅读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通过阅读教学,丰富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表达自我、与世界沟通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结论
  
  以上阅读策略,是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教学的科学观念和主导思想的诠释,它们是互相验证、互为补充的。最好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对各种教学思想观念的合理部分的整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吸收各策略的合理内核,并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最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策略及具体方法。在一段教学过程后要及时注意学生反馈,从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检测,然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化聪超.拼图阅读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
  [3] 姚喜明, 潘攀.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J].外语教学,第25卷第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