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 云

  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其育人作用不可替代。除了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外,它还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注意加强在语文课中心理健康内容的渗透。
  
  一、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
  例如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后体会,一是从父亲角度体会父爱的深沉博大,二是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并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小英子在父亲墓前对父亲告白。学生不仅深切地感受了父女深情,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严格教育背后蕴涵的苦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与家长的代沟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做了延伸阅读。在《秋天的怀念》、《背影》等文章的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深挚的爱,然后让学生给父母写封信,和父母做一次真诚的沟通。类似的闪光点处处都有,例如学习《散步》,可让学生感受课文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培养关心、体贴他人的爱心;学习《羚羊木雕》,让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怎样与他人相处;学习《珍珠鸟》,让学生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阅读使学生学会了理解,学会发现和珍惜,更要学会善待周围一切关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给学生的心灵一个充满阳光的窗口。在阅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写作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相机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例如话题“心事”,作为青春期的学生自然有很多话说。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友情的思索,爱情朦胧的向往,未来的憧憬等,学生在写出自己心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吐为快的轻松和释然,教师面对一份份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同学分析在“心事”背后隐藏的人生问题,例如成长,奋斗,友情、爱情等,更可以让同学们讨论怎样正确看待和解除困扰自己的心事。以作文为契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很多的心理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可以被发现和解决,很多健康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在写作中不知不觉养成。
  
  三、语文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例如一次“走入梅文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设计了“识梅”、“赏梅”、“咏梅”、“延伸”这几个环节,围绕这几个环节,同学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查找有关梅花的图片,翻阅有关梅花的书籍,朗读有关梅花的诗歌文赋,描述梅花的美丽,赞颂梅花的精神……学生从中吸取宝贵的民族优秀文化,并感受梅的高洁品性,力争做一个像梅花一样品性高洁的人,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语文作业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出,语文作业的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并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业设计可以在作业上趣味化、情景化、系列化、层次化,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作业。
  
  五、语文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要想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认识。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教师应该具备的健康心理。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一个合格的理想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积累、崇高的人格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外,还必须具备热情、热爱、尊重、合作、不保守、自信、虚心、活泼、乐观、敏感、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是能作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毫无疑问,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的水平。
  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有个积极的态度。
  3.教师对课堂氛围要善于调控。创设良好的氛围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作为班集体的一员,集体的风气是微观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风貌、情绪状态、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和保持民主、团结、和谐、开放的语文教学氛围。
  总之,语文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认识,努力实践,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中央教科所活动课题组编著.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001.6重印)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6]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教学与管理,200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