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智军

  摘 要: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本文从分析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发韧,分析如何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从而有效地解决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所产生的障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自觉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习者熟练地运用目的语言(target language)。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约定俗成,是特有文化的载体。特有文化培育特有语言,特有语言表征特有文化,二者之间往往密不可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与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学习障碍比语言自身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固有知识更为巨大。后者只是单一的知识点,大部分学习者都从记忆与理解的层面上掌握,但是母语与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却很难克服。两种语言在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固有特质。在外语的教学与学习中,会不自觉地落入母体文化的樊笼。事实一再证明,仅从语言表征要素上理解和学习外语,缺乏对背景文化的认知与把握是无法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及其文化功能的。因此,众多理论者与教学研究者日益重视文化自觉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与学习中积极采用。但是如何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形成文化自觉,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厘清文化与语言的相关性,研究和探讨文化潜因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的作用进行探讨,从而促进文化自觉的形成。
  
  一、认识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
  
  Brown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如将两者分离,必然会损其一。”[1]语言作为特定环境的社会现象,根植于文化的土壤,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胎记。语言也就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民族的标记,二者内在统一,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掌握社会知识,进行交流,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这种语言的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时刻受到文化的制约。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培养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双重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应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
  
  二、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表征
  
  尽管文化教育已不是一个新名词,而且研究者众多,但对文化自觉(cultural consciousness)在外语教学中的形成及如何形成,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长期以来,很多外语老师更多地是注重于语言知识的认知和传授,特别是在围绕着考试分数转的教学氛围下,大学英语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笔试中的成绩,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认知而忽视了文化教学,忽视了语言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社会习俗及价值体系,未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潜入外语的文化因子,或没有形成文化自觉,因而活生生的语言被人为地肢解成知识的碎片,文化差异成为了外语教学与学习的障碍。
  首先,文化潜因在词汇中的表征。文化潜因在词汇中的表征主要是指词汇的情感色彩、风格意义、引申意义和历史来源。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始终贯穿于语言学习之中。词汇随着文化的动态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些词汇随着历史和变迁而获得不同的内涵,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或者一些旧的词汇湮灭。但词汇的词义获得或者词汇的意义嬗变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文化为前提。由于不同语言各自的文化背景差异,因而导致不同的思维、观念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英、汉两大语言体系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因此文化差异性较大,体现在语言词汇上的文化意义也比较突出。例如: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并以此为荣,古代的最高统治者身体被尊称是“龙体”,民间寓意丰富的“龙凤呈祥”,“中国龙”等等,“龙”被赋予了强大、完美、至高无上、骄傲、自豪等含义,是古代帝王的象征。而在英语词汇中“dragon”(翻译成中文为龙)被看作是邪恶和恐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其次,社会文化在语言中的表征。尽管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中西方语言使用的巨大差异,也成为语言教学中的难点。社会文化的约定俗成,使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民族特质,民族特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语言的构成。不同民族在生活中的固有习俗如寒暄、问候、称赞、称谓、委婉、礼让、禁忌、请客送礼等都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制约,不同民族之间难以在文化上产生自觉和认同,因而在外语教学中往往成为障碍。例如: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称呼语在中国和英语国家也有很大差异。学生用英语同老师打招呼常说“Teacher Zhang”,“Teacher Wang”或简单的“Teacher”等。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适时地告诉学生,汉语称谓中,职务、部分职业和职称均可被列为头衔,而在英语中则不然。“teacher”在英语中是一职业名词而非称呼语,英语中没有“王老师”或“张老师”之称呼,讲英语就要按英语习惯称呼老师为Miss XX,或Mr. XXX等。[2]
  第三,观念文化在语言中的表征。由于价值观念不同,在中国,人们谈话常以“拉家常”,即从询问他人家庭作为谈话的契机,可随便问对方的收入、年龄、穿戴、宗教信仰等,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问候语本身就构成对对方个人隐私的威胁,会使其感到不快,而“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会被误认为你要请他吃饭或你想让他请你吃饭,或者你在关心他的健康、或胖或瘦等问题,这样会使交际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3]英美国家认为,凡是关于个人圈子的事都属于个人隐私范围,应给予尊重。在中国则不同,人们经常使用“去哪儿了?”“吃了吗?”等只表示友好而不关心答语实质内容的问候语。甚至可以认为,任何日常使用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对生活本质判断、预测、观点和立场,而这些正是语言运用中所必须具备的功能。
  
  三、构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自觉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进语言的各个方面,各个语言单位都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载着各自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自觉地根据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表征来开展教学和学习,无疑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由路径。
  1. 教学中英语思维的运用
  思维先于语言,思维也创造语言。思维结构与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学习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语法上,语序、语言结构的差异实际上都是思维上的差异。由于我们母语的根深蒂固,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潜移默化地受母语思维的影响,无意识地排斥和阻碍了英语思维楔入。要摆脱母语的干扰实非易事。所以,要着力培养运用英语思维进行教学与学习,要从不同的语言中辨别语言中所隐含的不同文化价值,从而排除母语思维定势对外语学习的干扰,自觉养成英语思维习惯。[4]
  2. 教学中文化内涵的融入
  大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知识的传递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运用英美文化,英美社会习俗,时刻进行文化教育。在语言、词汇、习语、语句、篇章等每一教学环节都渗透着英美文化的影响。用文化语言观指导教学,自觉地在教学渗入文化特质。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讲语言知识,更要根据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文化,进行文化渗透。
  3. 教学中生活情景的融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科技成果,应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观看原版录像、电影、电视,直观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提供仿真的语境。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学校外籍教师资源,结合英美的生活习俗与外籍教师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第二课程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更全面具体[5]。
  4. 自觉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
  语言知识是相对静止和稳定的,而文化却随着时间不断地动态发展,教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研究,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语言教学中传授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文化自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研课题,理论上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可以寻找到语言的感觉,从而探寻其中的基本规律,养成自觉运用英语思维,融入文化背景的习惯,遵循文化与语言的客观规律,有效地促进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Jersey:Prentice Hall,Lnc,1987.
  [2]葛爽.论外语教学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37.
  [3]朱艳梅.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88-89.
  [4]何树林,娄玉娟.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地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5,(1):48-50.
  [5]蓝希群,汪远琦.试论英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