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成余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活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新知,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更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 课堂 生活 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充满活力。本文就此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要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例如:教学苏科版第九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首先带领学生观看日出,让学生总结出太阳与地平线有几种关系,这样这一节知识不用讲学生就迎刃而解,从而,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首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人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直观展示了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二、联系实际 培养自主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教育家章士藻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应诱导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你能算出拉扣六次后共有多少根面条吗?利用小组探索:1根面条拉扣1次成2根,拉扣2次就成2×2根……每拉扣1次,面条数就增加1倍,拉扣6次,共有面条2×2×2×2×2×2=64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改组教材 挖掘生活素材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复习时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按“块”整理知识点或按“线”复习,变成知识链,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归实践 灵活训练能力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8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1000元铺地砖。你和父亲一起去装潢超市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0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五、分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学困生,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略深的学习问题;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成功感,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概率”时,可出示下列题目(见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一副扑克牌,任意从中抽出1张。(1)抽到大王的概率;(2)抽到A的概率;(3)抽到红牌和黑牌的概率。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
[2]马复.数学直觉与发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