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海云
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此谈几点肤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夯实基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必须提高其文化科学素养。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也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夯实学生的“双基”,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1.强调“双基”教学,不只是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能够使他们对今后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发展”。使他们在国家建设和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初步的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中学生物学的“双基”教学必须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使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保、健康、食物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生物学问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础。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的教学,改变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观点的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和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践问题”。可见生物教学的任务是,要用生物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以上教学目的是主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不能代替的。因此,生物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三、改变只设考试课程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考试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与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学视野封闭、狭益。对全体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资源的多元化。重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惟一的渠道,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课标或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建立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