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激发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德明
摘 要: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问题,从导入、设疑、创境、实践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激趣
前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会为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骄傲。”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的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一则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使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可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作导,使他们的学习同自身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例:上《荔枝蜜》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每当你喝着香甜可口的蜂蜜时,你可否想到,这蜜从哪里来?你也许会这样回答,不就是蜜蜂酿造出来的吗?不错,但你又是否认识这种神奇的小蜜蜂呢?它为什么成为画家文豪笔下的宠物呢?今天,我们一起从现代作家杨朔笔下的名篇《荔枝蜜》中寻找答案吧!”此段导语,言简意赅,充满激情,寥寥数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调控学生的
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
2 设悬置疑,激发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有疑才有思。问题设置要恰当,提问亦要得法。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设疑置悬,引导学生质疑,可挖掘他们的智慧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产生探求答案的强烈欲望。如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待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便提出一个问题:“‘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应当属于被保护的文物古迹,对于它的倒掉,鲁迅先生不但不惋惜,反而感到分外喜悦,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从常规出发,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发了他们的兴奋点。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如此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竞相发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1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多维的思考,独立的判断才不会受到压抑。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充分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思维的深刻,使学生在受到鼓舞、增强自信的同时,感受创造的喜悦。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的局限,学生的见解难免会出现片面、幼稚的错误,教师绝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应对学生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我们只有让孩子的心灵处在一个舒展的状态,这样他们才能欢乐地飞翔。
3.2借物创境,想象致趣
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用实物、图画、录像、音乐等多种适宜的形式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验,倾吐内心的真实感受,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们不停地摇头晃脑,在边听边欣赏中,加深了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唱起这首《明月》歌,使学生加深了对词的印象,使学生在激趣中促进理解,悟思中尝到喜悦。如,教学唐代韩愈的《马说》一文时,我们利用CAI课件的优势,插入了“伯乐相马图”、“千里马奔跑图”、“八骏图”等,这些图片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理解课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3.3课本剧表演
教学《核舟记》第三段时,我请了三位学生上台角色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忍不住心中的着急,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台上台下,“导”、“演”结合。课文中有关苏黄二人坐姿、神态的语句,不知不觉竟然全被学生们自己“消化”了。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进了学生的脑中,一句句难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观的形象。
4 开展实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实施直观教学中,吸取了理化科的经验,运用实验法去解决语文的重点、难点,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针对课文说理性强,有些学生未见过大海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实验法,在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中,先后放入鸡蛋和一条小金鱼,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不用5分钟,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鸡蛋沉在水里,一个浮在水面上”,“一条金鱼奄奄一息,一条还很生猛”,通过操作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实践证明,教学中运用实验法,既把知识性、趣味性、益知性融为一体,更使学生在愉悦的观察中有所学又激其趣。另外,把游戏、竞赛引入课堂,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小结
总之,语文课堂激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我们能否灵活自如地化用,掌握激趣的艺术。唯有如此,才能上活每一节语文课,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