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整合的家庭维度构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的构成部分。从家庭维度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整合要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在意识形态性、科学性、时代发展性、开放性等原则指导下,从家庭环境建设、家庭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着手整合有效资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整合;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庞大的育人工程,从横向上来讲,它需要涉及、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从纵向上来讲,它需要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常识告诉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背后总是隐匿着形形色色的家庭矛盾,而这些矛盾无疑又将阻碍各种思想资源的常态流动,进而影响社会各子系统的稳定程度及发展进度。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因此,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有效资源的整合路径分析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整合的多元化背景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资源整合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常态化、良性化起到一定程度的舆论导向和精神保障作用,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从教学层面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主渠道作用。然而现代性的凸显、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已愈来愈深地影响到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层面的认同感缺失很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硬性灌输”和“个性化引导”两个极端。其次,从管理层面来讲,由于相关管理制度、政策在制定时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容易出现专业课资金拨付和思政教育资金拨付不均衡等情况,这些情况反过来极易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再次,从科研层面来看,高效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创新的科研精神为依托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研究的周期较长、投入较大,往往需要相对持续稳定的跟进性研究,而当前高校量化科研的考核标准容易阻碍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科研工作的深入展开。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引入资源整合的概念,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通过直面全社会范围内各子系统矛盾,积极调动一切有效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通往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一切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及信息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或直接或间接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开发利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呈现及原因分析
  然而,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整合在微观、中观、宏观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宏观层面,相对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水平表现出了相对的滞后;中观层面,来自政府、社会、家庭等社会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微观层面,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职人员在沟通协调、信息畅通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由此导致校园内部资源配置的相对失衡。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现阶段呈现这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三点。第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第二,中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传播、新媒体时代消极信息传递增速等,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第三,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的师资力量结构不均衡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壁障。
  二、新时期家庭教育的背景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的嬗变
  在古代中国,由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和官学私学并重的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曾长期作为中国精神文化财富的宝贵资源,然而在当前转型期的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价值取向趋向于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急功近利、伦理失范、信念缺失、实用主义等。在学界,传统观点在提到家庭教育时主张家庭教育仅仅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概念开始提出,在这一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内涵也扩大到终身教育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倾向于家庭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终于人生最后一刻的观念。必须承认,“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的血浓于水的情感关系,这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着显著的示范功能”。 尤其家庭的软环境对于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思想水平、气质特征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凸显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具有一定现实性。
  2.家庭教育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具体来讲,当今的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家庭教育最为根本。受教育者在进入学校之前,在家庭内部已经通过与主要家庭成员的互动,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品质。而这种来自于家庭所得的品质往往会更加根深蒂固,不容易动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条件限制,需要联合家长进行同步互动,向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导向。从这个角度来讲,负责进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辅导员教师和负责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其次,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对于大学生来讲,以亲情为特征的感情会对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面貌的养成和提升起到重要的感化和推动作用,父母及主要抚养人积极正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言行影响可以随时随地在家庭内部发生,因此带有极大的实效性。
  再次,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由于学校教育具有一些底线,当涉及一些底线原则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顺利开展时,就需要家长来针对具体的问题行使一定的教育权利,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最后,家庭教育纵贯人的一生。家庭一旦形成,除非面临一些特殊的主客观原因,它会一直维系下去。在漫长的生存适应互动中,孩子对家长建立了相当程度的信任,这种信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巩固,因此,家庭教育贯穿了一个孩子成长的全部过程。即便到高年级之后,思政课完成了教学任务,辅导员老师和家长依然可以建立有效、紧密的联合。   三、家庭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整合的途径
  1.家长要注意在进行家庭物质环境建设时融入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家庭中塑造人、培养人的条件的总和。” 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传递的教育信息就是物质环境、地理环境会对孩子的素质养成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因此,家长在进行家庭环境建设时,一定要及时肃清一些消极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改造家庭的居住环境,使家庭物品摆放有序、干净整洁,以此提升家庭成员生活质量,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讲究卫生、整洁自律的良好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家庭成员要致力于家庭经济环境的改善,科学合理地管理家庭财务,提前培养大学生的财商,使其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
  2.家长要注意建设家庭的思想道德气氛、民主气氛、精神文化气氛等软环境
  一个家庭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样也需要丰富的精神资源。思想道德气氛浓郁的家庭,大学生自身的约束力和道德自救意识都会比同龄人明显突出,它们在遇到一些社会困惑时能够相对客观地对环境做出分析、归因,进而全面地评价社会现象;家庭的民主气氛是由家长及主要抚养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意识水平所决定的家庭成员参与家庭活动的平等程度。民主气氛浓郁的家庭,家庭关系融洽和谐,亲子关系紧密,大学生反思问题的能力、表达自我的意识都显著高于同龄人,这有利于其在校园生活中客观地认识自我、自信地表达自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容易带来创新力量;家庭的精神文化氛围是指笼罩在家庭整体环境中,体现整个家庭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以及由价值观念所决定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精神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成长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善于发现新事物,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因而家庭成员往往具有探索精神,富有精神追求。
  3.家长要及时与在校学生和相关老师进行有效沟通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家长会把与孩子和教师的沟通看作是家庭教育极其重要的内容,然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家长往往会放松要求,疏于跟大学生、高校教师沟通。在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上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交往的频率决定交往的深度。低频率的联系慢慢会使家长与在校孩子的心理距离拉大,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向,不利于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同步性。
  4.家长要适应角色转变,增强学习能力
  当今对人提出的最大要求,就是要能够做到不断学习以完善提升自我的意识和行为水平。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在其活动范围内越来越倾向于理性化、实用化、科学化的价值取舍。社会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经济交往的复杂性,社会关系的多元化决定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角色的多元化。家长不仅是父母,甚至需要充当教师、朋友、竞争对手等角色。遗憾的是,当下除了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在基础教育阶段针对父母进行此类讲座,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任何阶段的学校教育都没有针对家长设置“关于如何成功做好多元角色父母”这一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传统教育中,高等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主要是以智育为目的,面向学生提供知识、观念深层次学习。高校可以考虑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信工具阶段性地向家长开展专业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建,王玉鹏.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3]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4]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责编:高 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492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