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聋校语文课“语文味”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何让聋生扎扎实实地获得语言、形成语言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同时也是难点所在。本文旨在阐述通过聋生自身的语言实践,即快乐地读、细细地品、尽情地写,让语文课堂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为全面培养聋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基础。
  【关键词】聋校;语文课;语文味 关于语文味的概念,程少堂认为,它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师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目前,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泛语文的东西,即没有守住自己的阵地,游离于语文本体的边缘,成了类似于自然常识课、政治说教课、或者是各种学科的拼盘等课程。因而,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因此,聋校语文课中净化语文课堂,营造“语文味”成了当务之急。
  一、快乐地读
  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
  1.多种形式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阅读形式有默读、朗读、集体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速读、范读、表演读、打手语读等,每种读都有不同的功能,默读能让学生静心思考,朗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表演读打手语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才能有层次性的训练。
  2.有指导地读
  老师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价。如在初读课文前提醒学生尽量读准字音或显示正确的口型,默读前提出要思考的问题;在朗读时指导学生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在朗读后不要出现“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泛化评价的语言,要给学生准确、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你真会读书!”“你读出了感情”,这样围绕着“读”的评价语言可以起到激励引领的作用,培养聋生朗读的自信,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聋生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老师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写作方法,可谓一石二鸟。
  二、细细地品
  1.品“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文章,通过题目这一眼睛,向读者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就要品读课题,抓住了这一点就牵住了牛鼻子。讲《蝙蝠和雷达》时,首先从课题中的“和”字入手,引发阅读期待: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科学探测仪器,这两个事物毫无关系,课文怎么把他们用“和”字说在一起了呢?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直接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以这两个句子为抓手,进入课文教学。讲《蟋蟀的住宅》一文前,老师先问:蟋蟀是一种昆虫,我们平时把昆虫住的地方叫什么?这里作者把洞穴称做“住宅”是把蟋蟀看作什么来写?这篇课文就是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的。这样一下就抓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2.品“词语”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语与跟它相近词语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如我在教《葡萄沟》一课时,是这样品“五光十色”这个重点词的: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出有什么不同。
  教师:我们来给“五光十色”换个词,“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看一看行不行?为什么课文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读一读看。(出示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感受葡萄五光十色的美,师范读此句。)
  聋学生:哦,我明白了,一个个水灵灵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呢! 所以这里用“五光十色”好。
  (老师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此句)
  3.品“语句”
  只有对关键句、重点句理解透彻,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难句,才能扫清理解全文的障碍。如讲《慈母情深》时,聚焦重点语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预设:为什么每句话都要带上“我的母亲”,而且反复用了三次?转身是个很简单的动作,为什么作者要分开写?后面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口罩为什么是褐色的?通过品读这一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蕴含的深厚感情。
  4.品“语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段、疑难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狐狸和乌鸦》中三次对话是课文的重点段,教学中紧紧抓住这几个自然段,指导有表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边读边细细品味三次对话中狐狸和乌鸦的心理各有什么变化,从而加深对这两个角色的认识,明白课文中蕴含的“不能光听好听话”的道理。
  注意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让他们在新知处注一注,在特点处圈一圈,在疑问处点一点,在规律处找一找,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品出文章的韵味和内涵。在重点难点处,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注重直观、形象地演示,发挥视觉优势,加强聋生的视觉补偿,调动各种感官,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形成语感,内化、积累语言。   三、尽情地写
  1.写语句
  低年级可以用造句,仿写句子,看演示写句子,看图写句,改换句子,扩句,缩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写句的训练,我们称之为“每日一句”,为中年级写段打好基础。
  2.写片断
  在长期练习写句的基础上,中年级过渡到段的练习,写片断训练,即“随文练笔”,是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的训练,是培养聋童作文能力的一项基础训练内容。它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一个场景、几句对话、天气现象、人物外貌、一件事的开头、结尾、某个行为、心理活动等。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课文中可“写”的因素,抓住能让聋生欲“写”的契机,巧妙安排“写”的训练,让聋生学会动笔,养成善于动笔的习惯。
  巧找生长点――仿照写。仿照写,就是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写法。学完《爬山虎的脚》后,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种了绿豆,观察绿豆发芽生长的过程,然后写了《绿豆发芽》。
  巧挖空白点――拓展写。拓展写,就是引领聋生对课文的某些精练处或一笔带过的地方进行拓展,展开细致的描述。如《女娲补天》,课文讲女娲为了帮助人们向雨神求助时,求雨的情节只一笔带过,未及细述。为此,笔者就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写写女娲为了子民的生命安危,是如何向雨神求雨的。
  巧用延伸点――想象写。想象写就是指导聋生对有些课文的结尾进行延伸与想象,如《去年的树》最后一段“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时候鸟儿对着好朋友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写情节。
  巧激情感点――随感写。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触动心灵之弦时,老师要及时捕捉这一动情点,设计小练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完后学生很安静,都沉浸在“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的沉闷气氛中,此时学生的心中应该是百感交集,有很多话想说,我设计了“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的练笔,学生急切的写出了对小村庄人们的批评与劝告。
  片断训练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要求过高,应从聋童的实际需要出发,训练最基本的能力,有针对的片断写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写全篇
  到了高年级我们要有篇章意识,指导学生谋局布篇。可以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安排的作文之余,让学生写日记和根据课文写读后感或小论文。
  写作训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的点评。课堂上先让学生宣读,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一起修改,指出那里写得好,为什么好,帮助学生提高修改能力,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总之,老师在课堂上凭借着字词、句、段、篇,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听(看)、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口语或书面语,真正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军.新课程视野中的聋校语文教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6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