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奥运建设者造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小海拍摄的《奥运建设者》系列在2007平遥摄影节上颇引人注目:每幅1米见方的照片上,主人公都是建设奥运场馆的普通工人,他们工作时全心投入的神情、姿态,额头和面颊上闪动的汗水,阳光下憨厚朴实的笑容,打动人心。
“第一次(进奥运场馆)拍摄经历,梦寐以求啊,我进入场馆,激动万分,用语言形容不了。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这个头脑也不够用了,我这手也不够用了。就是急啊,我就想多拍东西,我带了20个胶卷,拍摄跟疯了一样,然后这时候没有胶片了。” 傅小海说,最初为了进入奥运场馆拍摄费尽了周折,当终于得到允许进去拍摄时,他居然犯了摄影生涯中从没有过的错误。胶片拍完了,可是还有许多工人满怀希望地等着他拍摄,他不忍心告诉他们已经没有胶片了,于是他就对着他们空按下了快门,虽然那些工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照片,但至少在那一刻,他和他们都是幸福的。
傅小海拍摄的《奥运建设者》系列在2007平遥摄影节上颇引人注目:每幅1米见方的照片上,主人公都是建设奥运场馆的普通工人,他们工作时全心投入的神情、姿态,额头和面颊上闪动的汗水,阳光下憨厚朴实的笑容,打动人心。
“奥运会从申办到申办成功,对中国是多么来之不易的一件事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么能为奥运做点工作?我想来想去,我就想起来一个这样的主题,拍摄《奥运建设者》大型系列的图片,反映奥运建设过程当中这些劳动者,这些奥运的建设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一个创造者,他(们)就是一个艺术家。我就设了这样的一个大型主题,就拍摄奥运建设者,方方面面的奥运建设者,而且是七个城市的奥运建设者。我要做一个全方位的拍摄。”
“这是我为奥运建设者拍摄的第一幅作品(见上页图),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看着摆在傅小海的工作室正中间。
2006年10月傅小海开始着手拍摄奥运建设者,但是很快他就遇到了难题――他必须进入奥运场馆近距离拍摄,而这对于一个普通的摄影师来说,几乎是一个奢望。“当时真是体会到一筹莫展的滋味儿了。”回忆起当初的感受,傅小海一脸的苦笑。幸运的是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面的协调帮助下,他终于踏进了奥运工地,触摸到了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鸟巢”。
傅小海的拍摄计划将进行到2008年5月,目前,他已为此花费了近百万元人民币,足迹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青岛、秦皇岛和香港7个奥运会承办城市的各个建设场馆。
傅小海1959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市,从小喜欢油画,理想是当个油画家,偶然的原因他从事了摄影工作。搞商业摄影久了,他心中向往纯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88年,他赴俄罗斯学习人物肖像摄影。俄罗斯悠久的文化艺术底蕴、摄影家们高超的技术,让傅小海折服,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此后,他又到北美、欧洲多个国家学习和拍摄,于2002年回到北京,专门进行人物肖像摄影,不少世界名人都被他摄入镜头。
傅小海摄影追求唯美,崇尚写实。他曾为多位外国驻华大使拍摄肖像作品,力图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名人肖像摄影世界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肖像摄影的观念。为了使人物呈现出最自然最生动的面容,傅小海特别注重与对象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我的工作啊,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感情的过程。没有感情的交流,不会有我最满意的作品。我通过对他的了解,对他的接近,对他的关注,他会给我制造出无数的灵感。我要捕捉每一个人物的灵感。”
如今,傅小海把这股执着劲儿全用到了《奥运建设者》系列的拍摄中。无论寒冬酷暑,他头戴安全帽,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建设工地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闲暇一起喝酒聊家常。工人们既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又特别地关照他。只要他一走进工地,工人们就会用自己行业里的尊称叫他“傅师傅”,他如果要上高空拍摄,工人们会拉着他给他系安全带。工人们很忙,但是看见傅小海,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奥运建设中一幕幕真实的画面,就这样被傅小海捕捉下来了。
傅小海的《奥运建设者》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届出现过全面展现奥运场馆建设者们的系列摄影作品。在傅小海的《奥运建设者》系列中,火热的建设场面、自然朴实的建设工人,使观众产生一种亲身触摸奥运会的感觉。傅小海说这就是他以“奥运建设者”为主题的摄影目的:
“我要通过一种艺术的行为,要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这就是‘人文奥运’。积极参与的人,不管你参与了什么,都是奥运的一员,这也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所在。”
傅小海说,他希望当后人翻开历史的时候,能通过他的图片,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设过程和这些美丽建筑背后默默无闻的创造者们。目前,傅小海的这一系列创作还在继续,他将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将《奥运建设者》系列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9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