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文字的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汉字理论与原材料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剖析古汉字的本体属性,使得文言文的文字教学具有趣味性、实效性。
  [关键词]:古文字文言文教学原则
  
  文字的学习是古文学习的难处之一,掌握一定量的文字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对文字的教学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对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字失去了兴趣,自然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文字的教学应受到应有的关注。
  一、 基本理论应与原材料相结合
  教学古文字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古文字的性质、考释方法和演变规律。对于这些基本理论
  的掌握,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更好的掌握古文字打下基础。关于古文字的原材料,教师应以教授知识为目的,对于需要掌握的基础汉字,利用各种工具书及检索软件收集与这些汉字对应的相关甲骨文、今文、帛书等形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利用这些原材料掌握有关古文字的基础知识。
  二、关注和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古文字
  我们知道,汉字的发展从上古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早期的文字的形态虽与今日大不相同,但其表义功能依然没变,古文字与今文字比较起来,仅是构件形体由象形符号加上声符变成了非象形意义符号,这些符号构成了现在的基本词汇,它们的常用义也构成了后世汉字的基本义。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早期象形文字的教学,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图画接受。如“女”字,《说文》:“女,妇人也。” 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坐着的人形。本义为“女人”,后凡以“女”为部首的字均和“女”有关,如:好、娜、妈、奶等。由于氏族社会里女子的地位比较低下而造出的和“女”有关的词有:奸、婪、嫉、嫌等。再如“兵”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双手举着“斤”。而“斤”字是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是指斧子一类的工具。故“兵”字突出的是“斤”,所以“兵”最初就是指“兵器”,后来才引申为把持兵器的人,即“士兵”之意。类似的还有甲骨文的“马”、“象”、“虎”、“日”、“水”等,这些都是对客观事物形体的具体展现。
  上述汉字的楷体已经看不出其表达的意义了。因此,通过对这些有意可寻的字进行甲骨文、金文形体的分析,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复原于具体事务的直观形态,就能使学生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促进他们对古汉字的记忆。再利用所学理论对已有的知识加以认知、理解,就可以把一些同部首的汉字系联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利于记忆的框架结构。
  三、教学文言文汉字的原则
  任何一个汉字都是由音、形、义三者组成。我们在教学汉字的时候应重视汉字的音、义、形之间的关系,重视汉字的字理依据,遵循汉字的用字规律。
  从造字理据上看,汉字构形的理据是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物。造字理据越早就越直接、具体。如甲骨文的“水”是像水之形,“月”、“日”等都是根据具体事物而造的。然而“一个书写体系要成熟起来并被广泛运用,就需要简化、定型化,这是一种自然的趋势。”[1]所以,失去图画性质的象形文字自然就简化为了现代汉字。当象形字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时候,人们就根据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造成了会意字,如:双木成“林”字,双人成“从”字,手拿斧斤成“兵”字。语言中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可以用图画来表示的,这个时候创造者就要使用别的方法来造字。于是相应的指事字也就出现了,人们在“刀”的上面画一点表示“刃”字,在“木”的下面画一横表示代表树根的“本”字,在“木”的上面画一横表示树梢“末”字,等等。这样造字时,笔划就成了造字的依据,抽象的笔划符号就代表着某种意义。无论是象形字还是指事字、会意字都没有把声音考虑进去,于是,最后人们就给通行的字加上了表示声音的符号,进而创造了形声字,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的能产性大大提高,解决了相近易混淆字的难题,随着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形声字在汉字的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讲解汉字的时候理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依据汉字的造字理据,科学的讲解字义、字理。对于不同的汉字形体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原则。象形字的教学侧重于从具体图画方面来认知抽象的汉字,对于一些能代表偏旁和部首的字要着重讲解,从而揭示汉字之间的系联关系。对于指事字,亦可以在图画的基础上划指事性的符号来直观展示。会意字的形成的理据是最高的,可以采取图画和演示等方式来解释。至于形声字,则可以利用归纳法,利用声符和义符的关系把一些相关联的字归纳一起进行记忆。
  总之,古文字的教学应充分重视理论与原始材料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望字生义,凭空猜测汉字的意义。只有尊重古字本身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汉字教学充满乐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杰瑞.汉语概说[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王楠,河南大学文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5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