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中阶段改革试验伊始,许多有识之士就提出向课堂教学45分钟要质量,一直以来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就语文学科来说,如果不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势必出现增加课时和保证不了质量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都是与新课改的目标相悖的。前者是让师生背着枷锁跳舞,后者则让语文教学失去生命。笔者在实施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试验中体会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新课程改革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故课堂教育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须紧紧围绕训练重点
  新教科书根据新大纲能力训练项目,分模块。阅读部分有明确的训练重点,如第一册围绕总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现代文的训练重点依次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和揣摩语言。文言文的训练重点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虚词或句式,其导向性十分明显,即教学紧紧围绕训练重点,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可以不顾或舍弃。训练重点落实了,授课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无疑对教师、学生都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解放,一次大的减负。
  2006年在娄底我有幸听了程红兵老师的一堂课《滕王阁序》。课前,他既未与学生见面,又未布置预习,然而仅仅用了1个课时就让学生理解了文意,把握了文章主题。程老师还即兴大声背诵全文,赢得阵阵掌声。他紧扣重点,把两课时的内容压缩为1课时,教法灵活,生动形象,学生印象可深刻。既无课外作业,又无含混模糊之处,学生负担可谓轻矣!当然,程老师渊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是他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突出训练重点。彻底抛弃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的做法,才是最根本之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需要逐课,逐单元,逐模块进行培养训练。任何置训练重点于不顾,急于求成,生填硬灌的做法都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不仅违背了教学原则和试验的初衷,还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课型特点
  语文教材历来是两类课:教读和自读课文。“教读课文”是让教师运用课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阅读此类文章。“自读课文”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提示自己阅读。如果我们能对两类课文采取不同的教法,体现出各自的课型特点,使自读课文真正成为知识迁移能力训练课,学生的语文能力无疑会逐步提高。起初我在课型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教读课怎么上,自读课也怎么上,唯恐一旦放手,学生会放任自流,完不成教学任务。比如自读课文《荷塘月色》、《边城》两篇散文,按要求最多安排2课时,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诵读和比较阅读的方法启发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品味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曾一度的做法是解题,简介作者,给课文分层次,然后逐段讲解。板书采用图表式,密密麻麻,不厌其详。一节课下来,一篇《荷花淀》的写作风格都还未涉及,哪还有比较呢?试想,这种教法不要说是自读课,即使是教读课也是不合要求的,也会以自己的讲解湮灭训练重点,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是违背试验精神的。
  自读课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学生的阅读不太顺利时、一些微枝末节上纠缠不清时的适当点拨,纠正学生不恰当的阅读方法。切忌用现成答案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批评判断。
  分清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另外,《语文读本》的编写确实有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能否真正发挥它的凭借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意联系,启发诱导是至关重要的,利用不同的课型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
  三、教 师心目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规定: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教师要善于知道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在心目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作一个自觉能动,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人。
  要搞好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包括:教材观,要把教材看做成一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法观,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围绕训练重点教学;学生观,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要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主体地位观念落实到教学方法上才是真正做到了更新学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格外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但学生不可能一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沟通,这就要在导入上下功夫,如不经意间让学生猜课文篇名,板书课题的不同字体,都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课还没开始,师生的感情已经融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发挥其椎体作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的、平等的、涉及知识、内容、训练重点的丰富多彩的讨论并达成共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训练重点也就完成了。我们衡量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和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因此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让他们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逐步成长为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
  当然,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够在设定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更高一筹,以适应造就社会主义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论坛》 2010年第2期;
  [2]《高中语文教学考试报(高中版)》 2010年第8、9、10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