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导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营造情感性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设计多层面 ,联系生活经历,引发学生注意,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课堂 学生 主体性兴趣教学环境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能动性、选择性、批判性、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现在有的老师认为发挥的学生的主体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我认为不是这样,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不是能在自学中形成的,而是在质疑、解疑、释疑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么去主导了,有效地导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一、激发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从教学的过程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是学生,决定着学、影响着教。要使教学取得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入手,如,在讲“人类的免疫防线”这节时,如果单纯的只靠老师讲人类有三道阻止病菌进入的防线,那么学生几乎不会听,且课堂效果肯定非常差。即那节课我提前做了配套的动画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动画图片去体会人体的三道防线,在课堂中,我很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致,就连那些成绩差点的学生在这节课中也听的非常认真,同学们都拥着举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实验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兴趣等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尽可能采用探索实验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有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并思考、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所做的实验现象较明显,有的却不成功,培养学生养成反思实验过程乃至一般学习过程的习惯。通过实验过程和提出问题建立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情感性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情感性是指通过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主要条件。
  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必须注意:(1)相互尊重。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以同样态度尊重教师,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教师决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将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3)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4)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等,都能使学生深切的体验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激发出学生爱师的情感,创设师生互爱的富于人情味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设计多层面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考虑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验表明,学生印象最深的生物课,往往是教法多样,使人耳目一新的课。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有人说:“兴趣有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生物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有所变换。这样,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采用辩论赛、分组讨论、表演小品、角色替换等方法。例如,我在讲《输血与血型》这节课时,有关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并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的知识点时,没有按常规方法设计,而是采用了辩论赛的方式,班里的每位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经历,引发学生注意
  把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如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时,教师联系课本中的知识,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问题如下:
  (1) 夏天里,同学们都有在体育课后喝冰镇饮料的经历,那是否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刚刚喝下冰镇饮料的时候,体表的温度比之前要高,而出汗的速度却比刚才要快。(2)冬天里,当感觉寒冷的时候,到操场上跑步以及穿上羽绒服装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发挥作用的原理相同么?(3 ) 注意冬、夏两季排尿次数的区别,简要分析其原因。
  这些现象几乎是每个学生的生活中经历到的,却很少知道其中的科学依据,问题提出后,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尝试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很好的促进了教学。
  五、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堂上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做到身入、心入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如讲“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按照课本顺序来讲,学生一定觉得枯燥无味。不妨设计一套教学方案,提问:假如你是一粒西瓜子,不小心进入了消化系统,那么请说出你在消化系统中的遭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充分表达自我意识的机会,从以往消极的听课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和思考者。
  总之,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去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