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根到底是解决关于人的问题,在对人的认识过程中马克思经历了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思想转变。这一伟大的发现也为马克思后来伟大的理论创造奠定了根基。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解决了唯物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问题,从而确立了从新的视角看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平台。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后面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抽象的人现实的人本质
  
  一、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讲到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就离不来讲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这两个哲学家对马克思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的影响。从黑格尔的“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再到马克思“现实的人”是一个发展的历程。要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理论,就应从其产生的历史出发。马克思的思想历程首先是受黑格尔的单一的“理念的人”的影响,后经过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范畴。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于精神、理性、自我意识的研究。黑格尔通过实体主体化的做法,把理性意识客观化为万物的实体。作为万物实体的“理性”或“绝对观念”又是主体,它能动地存在。它通过自身包含的矛盾的推动而不断自我运动,在辩证运动的过程中把自己异化为他物并通过异化物自我认识、自我实现。人作为“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外化物,本质也必然是理性或自我意识,但黑格尔的理性、意识是抽象的“自我意识人”的理性、意识,是无人身的理性。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理念的人”,他把人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原则。人造了上帝,人即是上帝;理性并非黑格尔讲的那样是脱离人的独立的精神实体,而只能是人的理性和精神,人是理性的尺度,是理性的主体。但作为理性主体的人不是黑格尔的纯粹“理念的人”,而是自然的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他认为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人在根本上是自然本质。费尔巴哈是用自然的、感性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理性的、意识的人。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理念的人”的反思与批判,发现黑格尔的人“不过是被抽象地思想出来的和通过抽象而被产生出来的人”,这种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抽象者头脑里抽象概念出发产生的作为纯粹“自我意识”存在的人必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人,而离开实际生活人的纯粹的“自我意识”也只能是抽象的“自我意识”,抽象“自我意识”的自我对象化过程所体现的也只能是抽象的能动性而非现实的能动性。马克思坚持从实际生活考察人,他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现实的人”首先是有肉体组织和自然基础的人,然后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生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统一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因此,人又成了社会性的存在物。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就是在生产劳动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
  现实的人概念的提出。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直接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克服了它脱离社会实践的直观性;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改造了黑格尔的哲学,吸收了它在抽象思辩中隐含的关于人的“劳动的本质”,关于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对象性活动过程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批判继承并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具体论证了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我们谈到人的时候,首先应该确立的前提是,人“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但要讨论人的本质,首先必须承认人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某种无人身的精神或意识。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首先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思想。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了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人区别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生产劳动,“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的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到此为止,对于“现实的人”的探讨还必须进一步回答:人是在什么样的物质和社会的条件下从事生产的?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产?因此“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假如离开人的生产物质条件来谈人的劳动本质,这仍不免陷入抽象的议论,只有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加以考察,才能揭示“现实的人”的真正现实的本质。因此,“真正现实中的个人”,不仅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而且“是在一不定期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现实的人”的最概括的说明。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的人”,这是一次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的飞跃。
  二、对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理解
  (一)“现实的人”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实践观为马克思“现实的人”找到了现实的基点。现实的人”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下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活动,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 “现实的人”的最根本含义指从事实践的人,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存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劳动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主要的存在方式。“这种活动的摹本形式是自然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活动,如脑力劳动、政治活动等。” “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活动。
  (二)“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意识存在相统一的人。首先,“现实的人”是个自然存在物。“任何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根本前提。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这是他的一大功绩。但他所说的人不过是“自我意识的人”。他将人与精神的关系颠倒了,将人降低为精神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样用客观的东西偷换主观的东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把某种经验的存在非批判地当做理念的现实真理。”费尔巴哈则直接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把被黑格尔唯心主义颠倒了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费尔巴哈把人规定为肉体的人,是感性的存在物。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思想,明确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身体和各种器官,人的自然力、生命力乃至整个生命过程都属于自然界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支配。
  (三)“ 现实的人”是个社会存在物。社会无疑是人的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天生是社会动物”[5],人是实践的动物,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活动总是以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为背景,抽象的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曾经也接受了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的理解,他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但随着马克思对现实社会批判的深入,他对费尔巴哈的“类存在”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发展。他不再像费尔巴哈那样把“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的共同性”。相应地他用“社会存在”代替“类存在”,而在这种“存在”中,人类不是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抽象共同性,而是社会地即有差别联系起来的具体共同性。
  (四)马克思“现实的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现实的人”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从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首先发生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力;在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现实的人”首先都是社会中的人,是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下的人,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从来不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家脱离社会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批判他们把人看成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把人的“类”理解为“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6]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发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仅同社会关系相一致,而且也同他们的生产相一致,人的本质都表现在现实的活动中。
  三、“现实的人”概念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解决了唯物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问题,从而确立了从新的视角看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平台,同时“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有机地统一了自然和历史。马克思在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现实个人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描绘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同时提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类似于自然界的进化发展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现实的人”概念凝结了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石。一方面,“现实的人”概念地提出表明了马克思摆脱了唯心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人学观。旧哲学家们在人学理论上的一个根本缺陷在于把人抽象化,而“现实的人”则根本异质于这种抽象的人,“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属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人。在这里“现实性”被马克思提升到首要位置。另一方面,“现实的人”概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社会历史不是绝对精神的力量创造出来的,不是抽象的产物,只有在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意识存在物的“现实的人”的诞生及其活动之后,才产生了人类社会历史,才能去研究人、自然、社会。马克思新世界观紧紧抓住“现实的人”这一根本起始点,从“现实的人”出发去探讨自然、社会,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研究人、人的活动。马克思“现实的人”,找到了开启人类历史大门的钥匙,开创了全新的理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在整个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存在着“人学的空场”,“见物不见人”,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物质生产而不是“现实的人”,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种误解。马克思所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性的、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都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展开进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9
  作者简介:
  杜光宗(1982年生――),男,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8级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