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路環的人情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四月初八的澳門,在同一天歡慶三個節日:浴佛節、醉龍節和譚公誕。我惦念着邊遠的路環島,一心去過譚公寶誕,就在參加醉龍節開幕典禮後,直奔路環。
  「澳門最後的後花園」
  路環本來是一個孤島, 古稱鹽灣、九澳島,葡萄牙語稱:Coloane,有人認為音譯自粵語「過路灣」,意思是一條道路環繞的海島,這正是「路環」的解讀。
  在1969年建成連接氹仔島與路環島的長堤式連貫公路以前,往路環必須依賴渡船。2000年後,在氹仔與路環兩島之間填海造地,一座五光十色的「路氹城」橫空出世,已將兩個離島連成一個大島。
  由澳門半島驅車過路環,總有奇異的感覺:氹仔和路氹城日新月異,廣廈林立,金碧輝煌;掠過這些浮華地,驀然進入路環,立刻換成另一個世界。路環的古樸面貌依然故我,絕大部分是沒有開發的綠地,植被蔥蘢、鳥語花香,滿目是清新的自然景象,與方才的繁囂市區對比強烈。
  路環的面積約7.6平方公里,若以2011年全島人口約4,300來計算,比起號稱「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區」的澳門半島來說,真是太寬敞了!路環大部分地方是山峰,島上保有茂密的樹林、起伏的山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島東南的的兩片海灘:黑沙灘和竹灣,更是風景怡人。還有澳門最高峰疊石塘山(海拔172米),成為澳門少有的行山勝地。
  「澳門最後的後花園」,這正是路環最吸引人的地方呢!
  小島也曾驚動朝廷
  路環原屬廣東香山縣( 今中山市),清朝時是產鹽地,西面的海灣稱為鹽灶灣,當年譚公廟對出的海邊就是鹽田。 直到1864年,路環才被葡萄牙佔領,被歸入了澳門。
  小島一直寂寂無聞,1910年發生了葡兵與海盜的大戰,不少島民死傷,史稱「路環慘案」,路環才因此出了名。那年4月,海盜進犯路環,佔領了村莊和炮臺。澳督調集軍隊圍剿,兵匪互有死傷。海盜在暴風雨下乘船逃走,葡軍火燒九澳村,不少村民家毀人亡。一艘逃難的漁船被葡軍擊沉,船上38人全部喪生。慘案之後,當地人不滿葡方誤殺村民,紛紛要求廢除租界條約收回澳門。清政府在群眾強烈要求下,再次向葡國提出劃界談判,但最後不了了之。今日路環西岸有一座「打海盜紀念碑」,就是紀念此事。
  走進小小的路環市中心,感覺真好。街道都不大,房屋古樸,富有中葡交融的情調。
  計單奴街有一座小巧的教堂:聖方濟各堂,是巴洛克式建築。據說教堂內本藏有聖方濟各的手骸聖鐲,但現已轉到聖若瑟修院收藏。我知道天主教起碼有3位稱為「方濟各」的著名教士:一是13世紀的意大利苦行僧聖方濟各.亞西西;一是現任教宗;而路環的聖方濟各堂是紀念對中國有影響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無疑。他是最早來華的傳教士,在1552年到達中國廣東沿海,比利馬竇來華早了30年。
  想起20多年前,我曾到廣東台山的上川島,拜謁過聖方濟各逝世地的聖方濟各堂。想不到小島路環也有這樣漂亮的聖方濟各堂。
  譚公寶誕巡遊與酬神盆菜宴
  「譚公誕」會景巡遊是路環民間最隆重的節慶活動。中午,出會巡遊從打纜街開始,隊伍載舞而行,穿街過巷,除了在澳門常看到的龍獅舞、葡萄牙土風舞外,還有路環特色的節目:漁家女挑着花籃的傳統舞蹈、飄色巡遊、載着海神像的花車..特別可愛的是小孩打扮成神話人物,活靈活現。
  巡遊至十月初五馬路南端的譚公廟,廟宇香火正旺,人們紛紛向譚僊致敬。
  這裡流傳譚公的傳說,譚公是廣東惠州人,他12歲得道成仙,常顯靈化身為小孩,為漁民預測天氣及消災解難,在漁民心目中,他與天后媽祖同是海上保護神,華南沿海以及南洋一些華人聚居地,都有供奉譚公的神廟。路環譚公廟全名為「譚僊聖廟」(「僊」同「仙」),建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廟宇為紅牆黑瓦,與珠海橫琴島隔海相望。廟內珍藏鯨魚骨,其中最大一根鯨骨造成了龍舟模樣,是鎮廟之寶。
  路環最盛時有3,000多居民,多從事漁業,因此鄉民十分敬重海神,路環四廟(觀音廟、三聖宮、天后廟與譚公廟)中,天后古廟與譚僊聖廟香火特盛。到現代,漁業式微,許多居民出外謀生,如今常住只有600來人。但離鄉不忘情,仍像春節團圓、清明祭祖的傳統習俗一樣,每年都回來恭賀譚公誕。
  會景巡遊結束後,許多人湧到譚公廟前地的大戲棚,欣賞一連5天上演的神功戲。此時,馬忌士前地也開始了啤酒節,同時有樂隊表演和狂歡舞會。
  晚上,酬神盆菜宴再掀起高潮。今晚在打纜街上筵開168席,鄉里鄉親舊羽新朋濟濟一堂,敘舊情,談新事,歡聲笑語,樂也融融。席間的舞台有歌舞表演,尤為難得是擅唱抒情民歌的區瑞強擔綱,歌中滿溢思念情懷,誰不衷情如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