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动因入手,探讨了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实施的实际,有建设性地提出了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冠名班”校企合作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冠名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冠名之风吹进职业学校,冠名之拉动招生、带动管理、推动就业、降低成本、促进合作的优势映入学校领导的眼球,冠名班迅速应运而生。全球百强企业、外资知名企业、地区龙头企业纷纷在职业学校各自对应的专业进行挂牌及定班冠名,一时间“冠名”声名鹊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惊叹于冠名班所产生的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亦应看到冠名现象的背后,被戏称为职校里的“圈地运动”的这些被圈定的学生,不仅要满足冠名企业的员工素质需求,还应该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能因此出现“跛腿学科”,以防万一企业出现变故,由于学得过窄而无业可就。因此,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动因
(一)动态的课程设置观。“冠名班”校企合作是以培养冠名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它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以企业的需求来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本位走向学习者本位,有意识地在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过程中,在保持课程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受教育者社会的、知识的、企业的变化而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预留弹性和余地。动态的课程设置观利于课程的重组、修改、变更、删减、增加等,利于课程在变化中创新,利于校企共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合作的深度发展观。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开始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校企合作教育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总体还是停留在浅表层面的合作。事实上,校企双方从自己本身的利益出发都热切期望深度的合作:
学校,从冠名班校企合作中已经尝到了知名企业的招生效应、专业建设优化、双师型师资培养、实训设备投入的降低、就业安排的顺利、学校知名度的提升、特别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甜头。企业,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单位组织,在校企合作共建冠名班的过程中,在向学校提供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的同时,也给自身创造了丰厚的利润。首先,冠名班在学生身上打上的企业的烙印是企业宣传的永久名片;其次,通过冠名班校企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能够有效地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使企业获得适合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的适销对路观。冠名班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学校着力推荐实行的一种“高技能、零距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强调“市场点菜,校企下厨”,突出就业导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建目标、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重要措施。
二、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职业性。课程的职业性是当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潮流。校企合作的学生由于在工作学期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传统职业消失与新职业产生的不断变化,因而在课程改革职业化方面的要求尤为强烈。实施冠名班校企合作,在课程中吸收职业经验可以大大丰富职业学校课程的内涵。因此,在课程的专业内容上,根据冠名企业的变化进行调整,即根据新出现的职业或岗位针对性地编制课程,以增强专业化的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市场价值。同时,提高职业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即将职业经验以多种形式纳入冠名班课程,不仅如此,还应将将工作学期的经历和冠名企业的评价作为取得毕业的必要前提。
(二)定向性。学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冠名班学生入学就与企业签订合约、协议,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门培养,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工作。因此,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应迥异于普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三)实用性。冠名班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为冠名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使企业获得适合企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冠名班课程设置应当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将来“做什么”,教学课程选择“教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毕业学生实用于冠名企业。
三、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专业课程体系和冠名企业课程体系两个方面,专业课程体系是冠名班学生的基础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毕业证书的根本保证。冠名企业课程体系是冠名班学生的岗位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与冠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前提条件。
冠名班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是在总结我校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改革思想,是传承中的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次跳跃。该体系的实施灵活地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设计进冠名班课程体系之中,供学生选修,从而克服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使课程体系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扩展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原则。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周德义.关于构建职业教育动态课程体系的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11.
[2]万平.高职“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4.
[3]陈小波.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三大关节点[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作者简介:
王云清(1968-),男,汉族,江苏溧阳人,大学本科,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21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