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案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方案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序,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策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与形成能力。本文阐述了实施教学方案设计的意义,并提供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旨在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案;问题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点,整个课堂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突显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实施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意义
  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方案设计是其工作的重要环节。实施教学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式,保障課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需要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师设计相应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求知,强化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随着高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新教学理念的实践尝试,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反思和整合,然后运用相应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教学方案设计的举例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中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节为例,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案设计的具体措施步骤。
  (一)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本节是圆周运动的应用课,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能定性分析火车轨道拐弯处外轨比内轨高的原因。②能定量分析汽车过拱形桥最高点和凹形桥最低点的压力问题。③知道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本质④知道离心运动的本质及其应用与防止。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圆周运动。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节的相关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学导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新授知识两者间的关联与冲突,创造并展示相应物理情景如火车转弯、洗衣机脱水、汽车过拱形桥、航天员的生活和活动等某些视频,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提出以下问题:①火车轨道(高速公路)在弯道处内外侧有何特点?原因何在?②宇航员在宇航舱中为什么能悬浮?受重力吗?为什么不下落?以上所有的情景我们能否从力的角度找出现象的根源呢?
  第二,新课教学。教师仍以问题形式进入新课教学的环节。在铁路的弯道内容教学时,可以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阅读课本“铁路的弯道”部分,结合图,分析火车在内、外轨道等高的弯道处受力情况,并思考:①火车此处转弯时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有何弊端?②设计一个方案,让火车既能安全通过弯道,又能减少挤压?(若学生处理难度大,引导学生回想铁路转弯处实际铺设特点)学生在自主先学基础上应该有初步认识,为课堂讲授轨道外高内低的特征埋下铺垫和对比。继续以问题形式设计:质量为m的火车在外高、内低倾角为θ的倾斜弯道上转弯时,做圆周运动的圆平面在哪里?(此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认准了向心力的方向,便于确定直角坐标系的方向。)如果此时轮缘和轨道刚好没有挤压,火车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再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对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从火车速度变大或变小的角度加以拓展。在拱形桥内容教学上,应先引导学生认识汽车通过拱形桥的运动可看作变速圆周运动,在拱形桥最高点和最低点问题,按圆周运动模型处理,设计如下问题:①质量为m汽车以速度v经过一座半径为R凸形桥的最高点时要受到哪些力?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试求出桥对车的支持力表达式?②质量为m汽车以速度v经过一座半径为R凹形桥的最低点时要受到哪些力?同样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试求出桥对车的支持力表达式?③比较同一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半径相同的凸形桥和凹形桥时,哪种桥梁所承受的压力更小一些?并引入汽车在坑洼不平的路面洼处爆胎实际现象让学生进行解释。在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内容教学上,应设计让学生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认识产生失重现象的本质。在离心运动内容教学上,设计学生熟悉的离心运动情景(视频),认识离心运动,并让学生通过受力分析方法和牛顿第二定律从供需角度认识离心运动。
  第三,课堂总结。在这个环节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有:回顾、比较、评价和反思等,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应该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自由发问,提出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再做出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可见,教师实施以问题问中心的教学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物理创新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6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