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搭建数学实验平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不能依靠单纯的文本进行展示,而要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来内化感知,理解掌握。教师如何设计数学实验,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数学语言?
  一、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亲历观察、计算、验证的过程,真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动手操作,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乘法》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后探究实验: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学生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活动布置下去后,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探究,经过计算验证后得出了不同的购票方案:①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②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③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不同方案的比较,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再如,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打电话》一课时,教师在给出探究情境后,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知这15名同学?学生在思考交流后得出不同的打电话方式:①3组(5,5,5),需要7分钟;②5组(3,3,3,3,3),需要7分钟;③3组(6,5,4),需要6分钟;④4组(4,4,4,3),需要6分钟。为了更清楚地掌握这一探究过程,教师让学生摆一摆(棋子)、画一画(关系图),进一步理解打电话的各种策略。
  通过动手操作、梳理结果,学生在对比、交流中掌握了打电话最优策略中蕴含的奥秘:分组通知时组长再帮忙通知,所以分组通知会节省时间,但并不是分的组越多就用时越少,只有当接到通知的队员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直到全部通知到为止,这样每接到通知的队员包括教师在内的都不空闲,才是打电话最省时的方案所在。
  学生在明白了“最优”方案后,教师顺势让学生统计整理表格,发现、总结出打电话的规律: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教师的总数,即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教师的总数,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教师的总数是2n,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总数就是(2n-1)人。
  二、设计兴趣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發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性质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探究实验,不仅可以使数学概念、性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小学五年级“等式的基本性质”内容时,教师把实验室的天平带入课堂。学生倍感新奇,又心存疑惑:老师怎么把科学课中的天平带来了?借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机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平衡的意义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天平调节平衡;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左侧放一块橡皮,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用什么办法能让它再次保持平衡?学生带着问题实验探究后,教师顺势过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相同的数,等式相等。然后,借机追问:等式两边再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两边又会怎样?学生通过计算得知:等式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相等。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天平进一步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质2,轻易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两边相等”的结论。在这里,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0不能作除数。
  三、参与动手实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时,教师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数学转化思想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执教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准备三根细木棍和一把剪刀,并将细木棍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完成拼图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经历猜测后,教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围成三角形的三条木棍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拼一拼,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继续剪去一小段,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每次剪去一段后,都进行测量记录,重复下去,直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
  根据实验和数据记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边长度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变化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6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