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必然要求,新课改的推行不仅是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挑战。从某种层面而言,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师,为尽快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高中音乐教育是我国基本教育体系的重要一员,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但目前我国高中教师仍存在許多问题,以致制约了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笔者以高中音乐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试通过对我国高中阶段教师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在新课改后应以何种策略来适应发展为研究课题,来分析我国高中音乐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改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音乐;教师;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音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音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情操都有重要作用。为提高高中音乐的教学质量,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适应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教师应立足于当前高中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新的时代要求努力改革、完善,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育要求。
一、我国高中音乐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对新课改缺乏正确的认知
笔者通过对当前高中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发现目前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知程度是制约新课改切实落实的重要原因。教师是落实政策的执行人,新课改推行后,虽然由政府与学校等因素来敦促、落实,但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师对于政策的执行态度以及自己的教学规划等等都会对新课改的实行起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周边高中音乐教师调研后发现,许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知不够客观,经常会听到类似于“这种改革理念过于理想化,根本无法实现”“新课改要求不但不能影响学生的升学率,还要促进全面发展,太难实现了”等等,还有一些老师认为这次新课改很有可能最后只停留在形式层面。这些想法很显然是不够客观的,而种种复议最后也必定会影响教师们对于此次改革的态度,甚至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态度。对于许多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师而言,课程改革就是让他们推翻之前已经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理念,重整教学思想、设计新的教学思路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因此,他们对新课改往往是较为抵触的。一旦教师的教学态度出现偏差,不但影响了教学改革的实行,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其次,面对新课改,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未能及时调整,更多的是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明,更不利于专业发展。甚至有些教师在新课改后职业归属感逐渐下降,他们认为新课改后教师的工作压力愈来愈大,要求越来越高,而工资却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回报,无法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因此,许多老师产生了离开教师岗位的念头。若从心理学层面而言,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方式确实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压力,学校与教师自身应注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调节。
(二)文化与专业素养仍待完善
专业素养与基本的文化知识是身为一位高中音乐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新课改对于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明确文化与专业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但可能会由于自身知识水平能力有限、工作压力重等因素,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所要教学的专业知识,对于与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较少会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后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新课改后,许多教师可能对新的教学理念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慢慢参透领悟,如果能够养成反思的习惯,则能够及时记录下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其次,许多教师不能较好适应新课改的科研要求,归根结底在于自己的科研意识较为薄弱,认为科研项目是专家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再次,也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导致这一因素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中学生面临考学的压力,身为“副课”教师的音乐老师平时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喜好知之甚少,也因此,不能够对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做出针对性的指导。
二、为适应新课改应制定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的大力扶持
新课改政策的推行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扶持,若想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落实情况还须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面阶层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层面可以让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选取固定时间对高中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集训,加强教师们对于新课改的科学认知,在培训阶段应注意培训内容的选择、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培训活动的周期性与持续性等等,以真正达到教师培训的目的;其次,国家与政府应改良评价体制,从而为新课改的顺利实行扫除障碍。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师而言,高考的存在在无形之中就会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新课改后这一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教师的发展需求,政府应打破这一评价标准,制定更加民主的评判标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助力;高中阶段已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因此,政府不会提供过多的资金,这也直接导致了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等状况。教学资源的落后限制了音乐教师的教学资源共享,也是导致新课改难以推行的主要因素。
(二)学校的科学管理
学校是教师个人成长、教学、工作的地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学校的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承担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学校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培养更多能够顺应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教师。首先,学校的课程安排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新课改的明确要求;其次,学校应创建自己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与自主意识,他们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的权利与能力,而学校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供他们自主选择。再次,学校可以建立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不定期的举办学术、教学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建立起学术交流圈,有助于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学校应制定创新型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主体意识,进行人性化管理,淡化学校中的等级观念,建立轻松、和谐、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方能切实推进新课改后教师的适应情况。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而在教学改革的境遇下,学校也应关注教师自身的状态。新课改实行的关键在于教师,国家、政府、学校各阶层都对教师寄予众望,无形之中给教师加重了心理压力;学校应辅助教师进行心理疏导,继而帮助教师能够迅速进入到新课改的状态中。 (三)教师的合理教学
相较于政府与学校,教师是新课改的关键所在,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新课改将难以继续推行,它决定着新课改的成败与否。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能力。为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摆正心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与规划,积极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学历、高素质历来是大众对教师的一贯认知,他们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新课改的实行应建立在教师对改革的内心认同之上,若教师从内心抵触教学改革,那新课改将仅能停留在形式上。这就要求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改的内容,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认识新课改实行的必然性,作为改革的实施者,责任重大;其次,面对新课改提出的众多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建立起終身学习的理念。让自己从一位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紧跟时代步伐的研究者,提高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
(四)学生的积极配合
归根结底,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良好的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师的合理教学还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些亟须改善的情况。例如与国外同龄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没有较好的音乐素养,这是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开展的年限较晚,处于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并不被社会与学校的重视,学生没有良好的条件与机会接触音乐,自然不能保证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应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应努力让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明确音乐学习的意义所在。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教师应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学习兴趣。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确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大胆探索。这是新课改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既要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营养,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作出改变,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事实上,新课改对高中音乐教师的要求应是理论结合实践,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敢于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代优越的资源,深入挖掘专业强、质量高的视频、音响资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为宗旨,尽自己所能保证每一堂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推进新课改的进一步实行贡献力量。现如今正是人才紧缺的时期,作为人才培养的引路人,教师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课改的大环境背景下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声建.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J].中国音乐教育,2006(6).
[3]金亚.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侯张平(1970—),男,山西省永济市,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