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经济视角下郑州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枢纽经济建设是涉及城市建设诸多方面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整体转变和提升,随着枢纽经济建设的深入推展,郑州市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分析郑州市在发展枢纽经济的过程中基于自身条件所面临的产业发展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枢纽经济 产业发展 机遇 挑战
一、枢纽经济为郑州市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发展优势产能的机遇
郑州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七大主导产业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动能一直是郑州市產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郑州市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题的高耗能行业,如电解铝、水泥、建材、化工等,尽管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明显,企业经营效益也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运行的潜在隐患。根据2017年数据显示,郑州市能耗、原材料类工业产业仅钢材产量降幅较大,为28.6%;水泥、铝材等易燃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在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能源消耗的新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化解过剩产能尤为重要。
发展枢纽经济,充分给予了郑州市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势产能进行输出的机会。作为枢纽城市,郑州市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浪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基础建设相对落后,正处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时期,在铁路、公路、港口、电力、通讯等领域有着迫切的建设需求。郑州市这些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正好能够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机遇
郑州市物流业以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相互配合,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和信息网络,通过梯度推进战略,形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双向输出输入,辐射周边,继而对内陆城市群交通、物流、信息的一体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郑州市重点打造的新郑国际机场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50.3万吨,旅客吞吐量2429.9万人次。郑欧班列开行501班,进出口货值27.4亿美元。
通过枢纽经济的倾向性发展,郑州市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其物流竞争力,在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环境中,物流业能够提供比其他类似城市更具有竞争力的资源禀赋优势、物流服务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及具有使城市物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的能力。郑州市必定突破内陆中心城市物流业局限,提升科技水平装备下的各类交通工具的急速发展,形成现代化的立体综合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在准确把握枢纽经济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对郑州市的枢纽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等战略正在深入实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众多国家战略平台相继落地和加快推进。郑州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总体呈现出地位提升、优势扩大、稳中有进、蓄势崛起的良好态势。郑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新动能加速成长,新支撑加速形成,新产业加速壮大,为经济整体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营造强有力的条件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利用型等新兴产业是郑州市在枢纽经济发展的优势下需要紧紧把握的发展机遇。郑州市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远远超过高于自己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新兴制造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郑州市依托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郑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战略人才和拥有国际领先成果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依托“中原百人计划”“中原干人计划”“海外引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评价、激励、流动和保障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
(四)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机遇
从战略定位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哈长城市群(哈尔滨)、中原城市群(郑州)、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4大城市群均是“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且其核心城市同属于《十三五现代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第二梯队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对四大城市群的对比分析,截至2017年底,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67778.12亿元,在4个同梯队增长极中居于首位。产业方面,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对制造业的承接容量不断增强,非城市群内城市制造业持续外流。人才、信息软件业、房地产业、科研技术产业等均表现出向城市群流入的趋势,群外城市流出趋势明显。城市群越是成熟,制造业、耗能产业越容易向周边扩散,非城市群内城市产业结构趋于低端服务业化。
随着枢纽经济的发展,中原城市群作为蓬勃兴起的增长极,将更能把握住机遇,发展城市群经济,缩小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加快城市群内各个企业“走出去”步伐。
二、发展枢纽经济对郑州市产业的挑战
(一)产业发展弱质性突出
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虽然综合经济实力高于其他群内城市,但其经济发展的弱质性特征突出,与其他枢纽城市对比而言,地位和城市实力匹配度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郑州市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层次总体较低,具有高附加值、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少,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仍在40%以上,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1.3%,居35个大中城市第22位、省会城市第16位,较杭州(61.2%)、西安(61.2%)、南京(58.4%)、成都(53.1%)、武汉(52.8%)有明显差距(数据来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整体来看,没有形成有规模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是企业国际参与度不强。郑州市企业还普遍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跨国经营水平不高,国际化经验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对郑州市城市发展定位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认识不够。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产品问题,缺乏更高层次的国际视野和对国际规则的熟悉度,因此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核心竞争力不足。除少数优势企业外,郑州的制造业总体上缺乏知名品牌及核心技术和产品。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三是缺乏更加宽松灵活的市场机制。通过对郑州市企业贡献率的分析发现,郑州市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4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增长9.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171.7亿元,增长7.8‰数据充分表明,在郑州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股份制企业及其他中小企业产值增长率较低。要想建设具有充分市场活力、辐射带动整个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枢纽经济必须为股份制企业、中小企业创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空间。
(二)主导产业扩散效应不明显
郑州市还处于聚集效应为主导的阶段,扩散效应尚未有效体现。作为枢纽经济城市,郑州市及其枢纽带上的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制造业的低端发展,缺少有效的经济结构联系,这与郑州市不能形成具有强效扩散效应的主导产业的问题息息相关。首先,郑州市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低,周边的城市无法利用中心城市的城市品牌和环境条件来吸引人才和打开产品服务市场,郑州也难以利用自身的服务功能来有效地组织群内城市的经济协作。第二,由于与其他城市在行业结构在层次上没能拉开差距,郑州市在整个枢纽经济核心中的辐射作用有限,不仅未能带动城市群的整体产业水平提升,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与周边城市在资源与市场等方面的低水平竞争中。
从枢纽经济发展视角,郑州市作为枢纽城市,着力打造郑州航空港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将航空港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可见,航空港在郑州市枢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郑州市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充分集聚的基础上,如何整合利用再扩散出去,形成自己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使交通枢纽发展为真正的经济枢纽,形成动能强劲的枢纽经济,是郑州市产业在发展枢纽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的充满艰辛和希望的挑战。
(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
在发展枢纽经济的同时,郑州市要重点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担负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郑州市的产业发展不是要建立大而全的中心,而是在有限的领域内形成有高度的中心,并以此来组织和引导其他城市具有自身特色与功能侧重的专业化中心的形成,共同实现网络化的发展。因此,郑州市要有重點地培育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同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服务业发展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的双重发展。
尤其是在充分发挥已经初步形成的CBD金融集聚区的现代化作用及服务郑州市各项产业发展的能力。发展成为枢纽经济中重要的金融中心枢纽,服务于枢纽经济的运作。在传统经济条件下,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储蓄,储蓄率基本上就决定了投资规模。到了枢纽经济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在世界许多重要的国际城市中形成了全球金融、资本的集中地。传统条件下,资金主要用来扩大再生产、购买机器、设备和厂房等“硬件”,投资于工业开发区与生活配套;而现在,对知识、人力资本和信息开发等“软件”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资本流入城市,才会增强城市竞争力,形成了以金融资本为主要运作流向的枢纽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39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