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先导”在中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和音乐的频繁交流,声乐演唱艺术逐渐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针对中职院校在培养声乐教育人才时存在准入门槛过低、教育模式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基于“思维先导”模式对声乐演唱教学实践中指导中职学生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旨在提高学生在声乐教育中能动性和积极性,并籍此为中职院校培养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杰出的声乐演唱教育人才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中职院校;声乐演唱;教学;思维先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思维先导”概念阐述
思维是对于新的输入信息和大脑中存储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过程,也是人类大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用头脑去唱”实际上是用思维去唱,科学的思维是声乐演唱艺术的灵魂,是出色的演唱者必备的唱歌素质和骄傲的资本。心理学上的思维是声乐演唱的理论指导,演唱者需将声乐与演唱技巧相结合,树立自己的特殊思维,从而获得更好的演唱状态。
二、“思维先导”与中职声乐演唱教学的内在联系
(一)中职声乐演唱教学的现状
在国内的中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演唱作品的真正内涵,因为他们仅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理论知识和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给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带来了困难。
1.中职院校学生素质差异较大
随着高校扩招和中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生入读中职院校的条件变得更为简单。随着准入门槛过低的现象日益增多,导致生源来源复杂,基础素质差异较大,给课堂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困境[1]。即使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敏感跳跃期,但是多数学生存在基础文化知识薄弱,自制力不足,并对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有偏差的状况。还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地声乐学习,甚至对音乐毫无兴趣。较多的中职学生对声乐课程的理解不足,对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专业知识一无所知。
2.教学模式落后
在新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需培养更多内外兼修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以达到符合社会的要求。只是目前,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机器化”是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现状。一方面,中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教师是声乐课上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由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基于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使学生忽略了课堂的日常实践,并在考试前通过集中精力死记硬背通过考核,进一步侵蚀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课堂氛围相对死板,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维先导”与声乐演唱教学相契合
思维无处不在,也运用在各个领域。在实际的演唱教学中,教职工要有针对性地启发调动学生“想象”的特殊思维方式,激发其灵感,使其在不断的歌唱实践中增强自身思维的感悟能力。在发声时,演唱者的大脑皮层首先将对发声的运动方向进行较为基本的综合分析,随后依据大脑思维的指示,从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词等基本要素对肌肉进行支配和控制,最终完成技能技巧的训练[2]。因此,以下是探讨思维先导在呼吸技巧、发声、共鸣和吐字在教学上的重要意义。
1.在呼吸技巧方面
演唱发声的呼吸类似一种深呼吸运动,在任何时候,演唱者必须控制住呼吸并调配一定数量的声音,并按照演唱发声的艺术表达要求进行呼吸。因此,有必要在思维调控下得到呼吸由强,弱,高,低的变化而做出改变,最后完成正确的歌唱。
2.在发声训练方面
获得良好正确的起音,是发声最重要的唱法。在起音之前,大脑根据自己的生理器官发送指令,并根据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声音效果调整生理状态,以改善动作或采取新的行动。这表明思维对于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和获得理想的语音图像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
3.在共鸣训练方面
演唱中的共鸣现象是依赖于人体共鸣器官与运动相配合的,并希望与观众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这需要演唱者通过大脑思维分析共鸣运动的整个过程,对每个细节进行剖析,然后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在调度大脑思维的过程中,需要每个共鸣器官的默契配合,从而可以实现高级歌唱。
4.在咬字吐词方面
思维对咬字吐词中的语言器官具有主导和调节作用。若思维和语言运动不匹配,“嚼字”和“吐字不清”的问题便会显露出来。所以说演唱者在咬字吐词的使用水平上,思维的控制好坏直接决定着演唱艺术的优劣。
(三)“思维先导”是提升声乐演唱水平的重要途径
思维特殊性体现在“思维先导”的指导作用上,其也是声乐演唱艺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从“思维先导”入手而提出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声乐演唱中能取得一定成效。
1.视听相结合,培养形象思维
在声乐演唱中,若要达到一定程度上优异的演唱活动,首先需要在发声前导入思维意识,然后通过分析演唱的预见方向,再引导自身演唱状态进入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的轨道上,以此来得到最为满意的声音效果。可采取的途径主要是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听觉表达和内在视觉,以想象力为动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经过大脑的视听结合运行后,学生才能完成自身形象思维发展的推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演唱。
2.内外分析透彻,培养逻辑思维
声乐演唱表演是一个统筹兼顾的过程,演唱中的发声与演唱者的整体意识密不可分,根据整体意识,从表及里地分析每一个技术细节。所以首先要彻底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做好理性正确的判断。此外,运用演唱者最常用到的思考方法,即逆向思维中的巧妙方式;最后,养成全方位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增强学生演唱时的逻辑思维性和树立整体的意识观。
3.勇于创新,培养创造性思维
只有善于创新和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人演唱水平。在声乐教学中,关键是使用创新性思维。它是指从现实中出发,判断和推测行为事件发展的前景,条件,过程和结果,以便获得某种预测性理解,來帮助他们在行动或危险前看到潜在的机会或危险,使决策更为正确,更有意识,以达到减少错误的目的[3]。 三、“思维先导”在中职生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训练大脑的思维性是声乐演唱中极其复杂的分支,中职学生在演唱时的思维态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演唱技巧的发挥和演唱效果。演唱者的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符合时代和演唱艺术专业性的要求上,也在挖掘演唱者思维的潜力上,更在提高演唱者水平上。根据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下面就以三个模式为路径,介绍了声乐演唱教学中思维培养的实施过程。
(一)前期阶段——做好准备的思维前奏
树立正确的思维态度,提高领悟能力。声乐演唱中的思维培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仅将思维的培养寄托于平日的想象中,还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明确目标,增加兴趣。
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对声乐演唱的学习兴趣。直接的方法是在讲课前生动具体地讲解课堂的目标,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系统的专业学习中,学生能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得到启示,再根据自己的想法,感受积极思维所探索的过程乐趣。其间接方法是按照学生所要演唱曲目的难度,与学生自身能相匹配的音乐特质,然后通过对作品背景,艺术要求和自身的专业演唱,间接地唤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和欲望。只有不断启发学生对学唱的兴趣,才能够搭建运用思维学习的桥梁,才可做好演唱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阶段——调动正确的思维意识
教学阶段是思维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对正确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是思维能力成熟的体现。活跃多元的思维方式可以将中等职业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力,在解决问题时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形象比喻法,类比联想法,正误甄别法以及逆向思维方法都是声乐演唱学习中可能涉及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便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演唱状态,以获得良好的声乐演唱技巧。
教职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要被思维的误区所左右,帮助学生打破错误的“主观臆断”思维,摒弃惰性的功能框架。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应善于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灵动性,为学生在掌握良好思维方法做好关键性的一步,从而提高学生积极独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补充阶段——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般来说,声乐的演唱技巧是依靠学生通过大脑中的思维来支配发声的,思维意识的正确性是检验声音效果是否正确的衡量标准。思维培养的补充阶段,即学生在演唱时已经做好思维准备工作和确定思维方法后,采取系统、有效地总结,再回顾要点和“记忆”,逐渐养成优秀思维习惯的深入过程[4]。
不论是在发声的哪一环节,“思维导向”的动作都将不间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循序渐进地梳理已掌握的知识要领,调整各器官,完整的保证歌曲的演唱进度,从而把正确的“思维导向”动作逐渐内化成一种“潜在意识”的本能行为,以便在长时间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需要注意的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生运用反复提醒和增强记忆的力式来进行补充。
四、结语
唯有养成自觉性思维和勤奋思考的良好习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不会受到限制或约束。总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只有对学生艺术思维引导模式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捕捉到特定生动的艺术形象,准确地表达声乐的艺术内涵,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思维的能力。无论是学生声音技术技能的提高,还是演唱艺术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指导与配合。因此学习声乐是通过建立正确的“思维先导”意识模式,掌握以声乐思維能力为根本要领,准确并新颖的表达声乐情感的美育过程[5]。
参考文献
[1]黄晓琳.中职生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45-46.
[2]张洪波.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探析[J].当代音乐, 2017(8):27-29.
[3]吴宾.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探索[J].北方音乐,2017(12):121-123.
[4]彭莉.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思维及其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杨天君,余虹.“思维先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99-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