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前进,传统金融的弊端日益明显。随着“余额宝”的出现,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各类“宝宝”产品应运而生,依托大数据的分析,以及高透明度的征信系统,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要远超过传统金融行业。然而,在“高收益率”,“高流动性”的光鲜外表下,遮盖的是简陋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剑走偏锋”的资金使用途径。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模式,盈利方式进行分析,阐释自然人投资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投资人理性选择投资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互联网金融现状
互联网金融产生于信息传播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存储和分析能力,降低传统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从而向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行业。2016至2017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降低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件的发案率,降低了风险水平。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难以跟上发展速度,因此目前仍存在许多不合规操作,风险水平居高不下。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
(一)法律缺失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点之一便是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虽然人民银行要求互联网金融要有准入门槛,持牌经营。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行业,很多实质上属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都是经过包装后呈现在公众眼前的。例如以信息咨询,投资咨询等形式进行宣传,而实际销售其违规成立的互联网产品。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以及公众的甄别能力,另一方面也给互联网企业的风险控制带来了隐患。另外,互联网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大多企业以高流动资产率经营,即一台服务器,两台移动设备,三台电脑便完成了全部的交易,因此这类企业即使破产,也无可清偿资产,投资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资金管理缺乏保障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其资金的使用率直接决定企业的收益率,其资金的成本也直接影响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因此在缺乏严格的监管以及惩罚措施的情况下,很多互联网企业会选择无风险控制地将投资者的资金全部用于投资项目。而由于新兴行业,本就缺乏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这使得互联网金融部分企业完全以短期收益为导向,将资金最大化的使用而忽略了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隐患及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作为以“信任”为基础的新兴行业,一旦企业失去投资人的信任,出现“信用危机”,那么企业会一夜之间会面临“资金链断裂”“挤兑事件”,甚至破产。
(三)投资人信息泄露风险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都需要投资人下载App到移动设备上,并且需要投资人绑定手机号,身份证号,甚至进行“活体识别”。然而,手机号作为我们的网络身份证,其中携带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也都随之一并绑定在了APP上。部分不法金融机构会向无互联网经营许可的企业,有偿提供投资人征信记录的查询报告,以助其完成投资人的资质审查。这也导致投资人的信息二次泄露。信息泄露会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轻者会收到“推销短信”,重者可能被用于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用途,最终给投资人带来风险和麻烦。
三、自然人风险防范对策
(一)甄别投资平台
投资人在进行互联网金融投资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投资平台。选择投资平台时不能只根据投资产品的海报、宣传以及其他广告信息,而是应该关注投资平台是否有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投资平台是否经常有风险事件发生;投资平台是否有相应的风险应对办法以及公开接受监督等。
(二)保护个人信息
在互联网上选择投资产品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在没有https安全认证的网页输入个人敏感信息;不下载未知的、不明来路的手机应用程序;不在绑定了投资类、消费类APP的银行卡内存储大量的存款,实行随用随转,随转随用的金融投资及消费习惯,避免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而产生投资风险。
(三)选择适当产品
在进行互联网金融投资时,还应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关注投资产品的资金流动性(赎回制度);年化报酬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到互联网金融公司进行实地考察,避免根据一张光鲜亮丽的网页宣传就做出投资决策的行为。
四、结语
目前,互联网金融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方便的操作,低廉的交易成本,灵活的资金管理的确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好处。我们每天浏览的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广告,大多打著高收益率、高回报、高流动性、低风险的旗号来进行宣传。然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能盲目的被金融企业光鲜亮丽的宣传所吸引,而是应该透过宣传页面,切实地分析我们自身的投资需求,选择正规,合法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平台,选择适合我们的投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理性投资,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6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