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CNKI的1992-2018年群众体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CitespaceⅢ统计软件,对中国知网的2 192篇有关群众体育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当前国内群众体育研究的结构特征、研究热点、前沿演化趋势,揭示其研究发展的内在规律,为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群众体育;知识图谱;文献统计学;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80(2019)02-0062-05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十分关心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发展,始终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群众体育相关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CitespaceⅢ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展示群众体育领域发文数量变化趋势、当前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机构和重要学术代表人物,并对某些特殊知识节点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以便能让读者熟知当前群众体育研究现状,为以后研究提供指导.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采用美國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教授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Ⅲ 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1992-2018年的2 192篇有关群众体育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一年为1个时间切片,每个时间切片选择前50条数据进行显示.对文献记的关键词、作者、机构、标题等进行分析,寻找文献在何时对该领域产生或有可能产生关键作用,并关注科学发展的创造性路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数量分析
  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及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是衡量该研究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绘制与学术论文数量相对应的曲线图,能够全面、准确地对该领域文献做出统计,分析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态.[1]群众体育年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一阶段:缓慢发展时期.在1995年以前,国家尚未出台有关群众体育政策,所有重心依然放在竞技体育上,群众体育虽有所侧重,但在强大的奥运战略面前,显得柔弱无力,研究者将更多精力集中在研究如何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而对于群众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弱.第二阶段:1995-2009年发文量快速增长期.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对群众体育日益重视,围绕全民健身、促进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相继颁布和实施,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对于群众体育的研究也空前高涨,发文量逐年增加且增幅很大,2009年发文量达到峰值.第三阶段:稳步增长阶段.伴随着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步伐的加快,“我运动,我快乐”“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健康你我他,幸福千万家”等健身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全民健身活动空前活跃.面对群众如此高涨的体育热情,研究重点转向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等.体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2]围绕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群众体育的性质与供给机制研究、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利益协调发展等一系列主题,许多优秀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一时期发文量为每年100篇以上,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2.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在信息统计量学中,关键词是文献的内部特征,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反映文献内容隐含的内在信息.[3]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研究热点及过去产生过哪些热点研究.图1显示,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消费”“体育锻炼”“社区体育”等方面.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特别是1995年6月《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民参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群众体育思想进一步确立,人们从多视野、多角度充分揭示群众体育是一个多功能的巨大系统工程,人们开始从社会、生物、心理等多因素、多方面重新构建群众体育新的目标体系,群众体育的价值观、目标观、生命观、健身观等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群众体育的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新特点:“健康中国”“体育健身工程”“体育生活方式”“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等新兴词汇应运而生,人们对群众体育认识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立体构架,注入现代元素,对群众体育概念认识达到高层次意识领域.群众体育研究提出了新内涵、新理念和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规划、新决策、新部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研究热点演变
  1992-2018年群众体育研究领域频次位居前20位关键词中,“体育强国”“体育管理”“体育文化”“公共体育服务”等关键词频次上升,“体育强国”在2009年频次上升表明研究者研究内容的改变,更从深层次体现了国家政策方针的转变.体育强国概念最早出现在1983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体委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首次提出“本世纪末要普及城乡体育运动,运动技术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拥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7]早期研究虽认识到体育强国是整体概念,但由于对国外体育认识和了解主要通过世界重大运动竞赛平台,很长时期体育强国主题的内涵依然指向竞技体育.北京奥运会后,人们意识到竞技体育大国并非体育强国.“群众体育开展情况是国民体质的保障,同时也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一个发达的大众体育,体育强国无从谈起.”[8]后奥运时代金牌对国人影响和激励诉求已经今非昔比,竭力想通过体育舞台彰显大国形象的心理诉求亦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与共鸣更多融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多元需求.当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普遍发生转变时,变革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这种思想层面、观念层面的深刻变化,不仅与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发展观形成巨大反差,而且这种碰撞与冲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个:体育运动的本质将得以回归,中国体育发展的观念必将向以人为本的科学体育发展观转变.”[9]   2.4 发文作者机构知识图谱分析
  表2显示了排名前20的发文量机构,图2显示了 1992-2018年群众体育领域发文机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研究机构之间连线密集,整个图谱形成网络结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频繁,形成了以北京体育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为核心结构的网络体系.在核心研究单位的引领下,群众体育领域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日益繁荣的景象.但从图谱中也发现,核心研究单位之间合作较少,即使有着地缘优势,两家单位之间合作也不频繁.高产量机构形成网络体系内部合作时间较早,且形成了较为稳定合作关系;而网络系统之间合作不多,各网络体系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从研究机构地域分布来看,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区差异较大.北京研究机构最多,共17所,江苏13所,上海11所,湖南和安徽各9所,河南和陕西各7所.研究机构分布主要以东部沿海省市为主,其次是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最少.
  2.5 发文作者知识图谱分析
  图3是1992-2018年群众体育领域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从图谱中可以看到,在该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发文量多、影响力高的优秀学者,如田雨普、李相如、季浏、裴立新、董新光等人,他们在该领域已经取得斐然成果,在社会体育领域界享誉盛名.田雨普教授曾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先后主持完成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50余篇,出版4部学术专著等,可谓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佼佼者.在他们引领下,涌现出了众多年轻学者,并形成合作关系较为密切团队,在长期研究与合作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向.以田雨普教授为核心的团队主要从事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研究、实现城乡体育联动发展和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等;王凯珍、任海、王渡、陈国强等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社区体育现状、群众体育发展趋势、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研究.研究团队基于同一研究机构或同一研究方向展开合作,内部合作机制表现为导师制,多数在导师研究方向下展开,表面合作更为频繁,但研究团队内部合作方向较为单一.从发文机构与发文作者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基本影响力一致,这说明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学术机构与学者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关系.
  3 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发文数量变化大致经历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稳定发展时期三个阶段.群众体育内在新时期注入新内涵和新认识,呈现许多新特征、新特点,“健康中国”“体育健身工程”“体育生活方式”“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等新兴词汇应运而生,“全民健身”“体育文化”“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等成为时下探讨的热点.出现了一批发文量多,影响力高的优秀学者,如田雨普、李相如、季浏、裴立新、董新光等代表性人人物,且以其为中心形成了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研究团队.发文量高产单位是北京体育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體育科学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但他们之间合作不太紧密,虽有合作迹象,但合作力度和频次仍不明显,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发文机构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区差异较大,北京17所,江苏13所,上海11所,湖南和安徽各9所,河南和陕西各7所,研究机构分布主要以东部沿海省市为主,其次是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最少,主要原因是群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一个地区经济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前对群众体育理论研究中,对相关概念界定应遵循严谨科学逻辑,避免概念逻辑推理的随意性.研究热点应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基层,关注实效,体现实用价值.政府应增加相关信息透明度,让研究者能及时有效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为研究提供保障.群众体育研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各个领域只有相互协同,才有利于促进群众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全民健康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谭玉,张涛.创客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6年CSSCI数据库刊载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102-108.
  [2]刘鹏.国家体育总局举行“全民健身日”新闻发布会[EB/OL].中国政府网,2009-01-13.
  [3]邱均平,杨强.技术融合的计量分析——以4种新兴信息技术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4):90-97.
  [4]宋允清 张弛.试析新中国成立后群众体育思想的发展进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2):15-18.
  [5]刘国永.对新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1):4-8.
  [6]邓珞华.一种新的情报分析研究方法[J].大学图书馆通讯,1998,36(2):18-25.
  [7]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EB/OL].https://www.gaodun.com/guoshui/684753.html.
  [8]侯娇.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强国之路任重道远[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5):9-11.
  [9]王程,张雁.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论和谐社会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8,13(8):107-110.
  编辑:吴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0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