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车侧门的对比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客车事业,铁路客车种类日益增多,按照车辆的运行速度和车体材质,大致可分为三种:低速的碳钢车、城市地铁车辆、高速动车。而运用在这些车辆上的由旅客上下车辆的门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低速碳钢车上最普遍的是钢制折页门,地铁车辆上通常使用双开电动内藏门,高速动车上则使用单扇塞拉门。
关键词:钢制折页门;地铁内藏门;动车组塞拉门;结构;材料;性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8.043
下面對这三种不同结构的门板进行对比分析。
1 结构分析
1.1 钢制折页门结构介绍
钢制折页门主要通过设计门板结构,利用折页、把手、门锁、门框等实现门的开合。钢制门没有安装电气件,通过结构设计巧妙的实现各种功能。
钢制折页门门体为耐候钢焊接结构,门体内部填充隔热防寒材;在零部件安装处预埋补强铁,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失效;门体和门框四周安装密封胶条,确保车门关闭后起到密封;门玻璃通过玻璃胶条安装于门体窗口。坡水板安装于门体下部并加装挡风胶皮,阻止雨水流入车内,保证密封性的同时防止与门坎刮蹭阻力过大。
1.2 城市地铁内藏门结构介绍
城市地铁车体为铝合金结构,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上下旅客的双层内藏门门扇由无刷电机驱动、微处理器控制,门扇结构采用铝合金结构,门板骨架为铝型材焊接结构,内外门皮通过粘接结构粘在门板骨架上,门扇内部空隙处填充铝蜂窝材料,使门扇具有高刚度。门玻璃采用粘接结构固定在门板上,粘接需要满足标准DIN6701的要求。其承受的压力满足车辆在隧道中以80km/h速度运行的要求。门扇前边的软性防挤压橡胶件采用满足障碍检测功能的结构,满足不低于6年的使用寿命要求,并符合DIN5510防火标准。门扇的内、外装饰与车体内、外墙装饰完全一致,平整度要求小于等于1mm/m。
1.3 动车组塞拉门结构介绍
动车组的运行速度要远高于前两种车型,标准动车组的最高运行速度为350km/h,高速动车组的密封性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它对保证车内的舒适度,降低车内的噪声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塞拉门。
塞拉门门板为结构复杂,侧部设置有按钮和隔离锁操作装置,顶部与携门架相连,周围用充气胶条与门框接触实现门板的密封,内部为铝型材框架焊接结构,空隙处填充特殊的保温材料,外层为铝蒙皮,通过特殊工艺粘接复合而成,既满足强度要求又达到保温和隔声的性能。门玻璃采用粘接结构固定在门板上,粘接需要满足标准DIN6701的要求。该门板的机械结构与地铁门板机械结构部分类似,但性能要求却较前者高。在门板的上下方嵌入齿条,用于门板与驱动机构的啮合传动。门的前端充气胶条装有防挤压的感应条,可以有效的防止挤伤乘客。
2 性能分析
2.1 从使用性能上分析
钢制折页门为机械门,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门板关闭时易发生密封不严或密封过严的情况,前者导致车内密封性和防雨性较差,后者导致关门时费力,需要成年男子才可以把门关上。
地铁内藏门的打开方式都是沿着轨道向墙体两侧内部滑动。
动车组塞拉门是电动门,开关过程先做圆弧再做直线运动,打开时门板向车体外侧运动,门板关闭后与车体外表面平齐,外观整齐大方且不占用车辆内部空间。
2.2 隔声性能
钢制折页门计权隔声量Rw≥30dB。地铁内藏门隔声量为≥22dB(A)。动车组塞拉门隔声量≥28dB(A)。
对内藏门和塞拉门进行隔声性能试验研究,得出结论,在频率为2kHz处,塞拉门的隔声量要比内藏门的隔声量大10dB(A),且其隔声频带范围要宽,塞拉门具有较好的隔声性能。
2.3 密封性能
钢制折页门的密封性是通过在门体四周安装胶条,门关闭时与门框上的胶条相挤压,形成密封和防雨的作用,但是如果安装时产生误差,容易造成门关闭不上或者密封性能差等现象。
地铁内藏门是沿着导轨滑动开关,通过车门两侧胶条与车体两侧胶条搭接形成密封,门体中设有排水孔,雨水可沿着排水孔排出,从而实现内藏门的密封性。
动车组塞拉门在关闭时门板周围的密封胶条与装配在门口内部的密封胶条搭接密封。内藏门和塞拉门的玻璃通过粘接方式与门体连接,该连接方式已经起到了密封的作用。
3 总结
通过从门板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性能分析上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目前国内常用三种轨道车辆侧门门板的差异,对未来新门板的结构性能设计是种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海廷.动车组齿条式塞拉门优化设计方案[J].铁道车辆,2016
(11):19+4.
[2]韩永新.高速动车组塞拉门密封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J].铁道车辆,2017(12):41-42+56.
[3]孙彦.地铁车辆电控电动双扇内藏门[J].山东:铁道车辆,2009.
[4]叶彪.地铁车门隔声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J].湖南: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3.
[5]几种城轨车辆车门装配与密封性的对比分析与研究[J].重庆:中国机械,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2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