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溯生活之源 行教育之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行知指出:“可以寓教于娱乐,那儿童又是多么的高兴啊!”“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坚守生活的价值本位,源于生活并归于生活。而就幼儿教育来讲,应该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为媒介,以生活为指摘,灵活开展幼儿教学,在实现“快乐教育”的同时,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此,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笔者多年幼儿教学实践,重点探讨了如何在生活与游戏的碰撞中点亮幼儿快乐学习,旨在推动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
  一、幼儿生活化游戏的实施价值
  幼儿生活化游戏教学符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要求,形成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补充,因此其实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游戏是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活元素与游戏元素的有机整合,能够让幼儿在玩闹中加深对世界、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并巧妙融入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生活化游戏教学的重点是要以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为根本依托设计游戏,将对幼儿幼儿的行为培养、思想教育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参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强化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此外,生活化游戏教学以游戏的形式,通过多元的、开放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闹中学习,在玩闹中升华,有利于丰富幼儿正面情感的体验,促进养成教育的实现。
  二、幼儿生活化游戏的实施原则
  要想达到幼儿生活化游戏教学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在深入把握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坚持整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原则展开教学设计与实施,具体如下:
  (一)整合性
  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生活中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只要贴近幼儿生活,立足幼儿实际,才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度和接受度。但生活中的素材基本都是碎片化存在的,要想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就必须加强整合。因此,在在幼儿生活化游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进行深度整合,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进行快乐学习。例如,在进行方位概念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实际内容编排一个“按口令做做反动作”的游戏,这样既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效率,又能够提高幼儿反应能力。
  (二)开放性
  陶行知明确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要将社会视为一所学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学习,并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认知经验。因此,在幼儿生活化游戏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将整个社会都当作学校,既要在教师内开展具体教学活动,又要带领幼儿在社会、自然中体验生活,为幼儿创造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生活化游戏空间。例如,在进行“秋天的画报”主题活动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切实感受秋天的颜色、气味与魅力,在开放的学习空间内丰富幼儿体验,强化幼儿感知。
  (三)实践性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做中学”,强调让幼儿在亲自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终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而生活化游戏教学的根本诉求也是要培养幼儿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实践,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与自觉积累中实现综合发展。尤其是幼儿因自身年龄和思维限制,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潜意识地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所以在幼儿生活化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实践性游戏帮助幼儿亲自获取经验和真知。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积木游戏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图形。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幼儿生活化游戏的实施要点
  在明确幼儿生活化游戏与生活即教育理论内在逻辑,以及把握幼儿生活化游戏实施价值与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应从环境、规则和内容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实施,以确保其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优势发挥,具体如下:
  (一)环境建构
  正如上文所述,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教师要将社会视为学校,不应该将教学活动局限于教室之内,而是要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体验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游戏活动环境空间,让幼儿在真实情景中完成快乐学习。例如,教师可结合实际,为幼儿创设超市、餐厅等游戏体验区,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开展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参与兴趣,而且能够增进师生多维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刻意为幼儿投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材料,如用织布制成的包子、面包、常见废旧材料、厨房用半成品材料等,这些生活性较强的材料具有非常强的亲和性,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笔者组织开展的“我的小餐厅”主题游戏中,幼儿会结合生活经验或制作包子、或制作饺子,并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这样一来,幼儿在快乐游戏中,既丰富了生活经验,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规则设定
  陶行知在强调生活即教育的同时,也强调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内在作用和社会作用,促进学生身体、智慧和品德的优化与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实现生活化游戏的高效开展,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而规则的设定则要有幼儿参与的影子,这样才能确保其高效执行。但由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在真正进行游戏时,很容易将实现约定好的规则统统忘掉。所以,教师要创设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生活化游戏规则,在无形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可通过开展角色游戏,让幼儿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职责义务,如到别人家做客一定要先敲门;购买东西必须要给人钱;坐公交时一定要礼让老人,等等。若是个别幼儿在游戏中没有遵守这些“规则”,其他幼儿可以进行及时提醒,这样一来,幼儿不仅会全面掌握各种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而且会明确游戏规则的重要价值,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内容生成
  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也就是说,在幼儿游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生活化内容的生成性创造,使游戏内容更加贴合幼儿实际,以增强生活化游戏的实效性,并借此激活幼儿创造思维,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例如,在季节交替时,幼儿很容易因天气变化而引发感冒,对此,教师可适时开展“天冷了要怎么办”的主题活动,但若是采取以往纯粹的理论灌输式模式,很难引起幼儿的有效关注,无法取得预期良好效果。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以微视频的形式创设生活化情境,并引导幼儿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幼儿拓展视野,丰富经验。这样一来,就增强了主题活动的游戏性,加深了生活与游戏的整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了解为何会感冒、感冒之后要如何做等生活常识。通过生活化游戏的创设生成,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元素,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生活元素,能够有效调动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把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内涵,并以其为指导灵活开展幼儿生活化游戲活动,从环境、规则和内容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幼儿生活化游戏教学的常态化运行体系,在深化幼儿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综合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2879.htm